前几天,周末我们一群人出去玩,第一天玩得很高兴,说好第二天早上9点集合从酒店出发,结果到了9点半,还是有一大半的人没有出现。70后和80后基本都准时出现,而90后没有一个按时出现(绝大多数迟到半小时以上),于是我们归因为年代差异。后来大家讨论,哪个年龄都有总是迟到的人,看来不仅仅是“90后没责任心”这么简单,所以这次就来聊聊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迟到。
每个人都可能迟到,不过迟到往往是偶然发生。原因也各种各样的:有时候忘记了(个人原因)、有时候堵车了(环境原因)、还有些时候我们故意晚到(动机原因)。另一方面,迟到还可能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有些文化中,大家都没什么时间概念,因为预期别人会迟到,所以自己也会迟到。跨文化研究发现,重视群体主义、年轻人群、宿命主义、非正式场合与“灵活的”守时观有关。
但是当别人都不迟到、只是一个人“习惯性”迟到,这种行为就成了这个人的稳定特质(trait),就不能用前面的社会文化原因和状态性(state)原因来解释,而是反映了更深层的个人因素。人们稳定的特质有很多,有些只是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有些特质则会蔓延到方方面面。这些会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特质,就是人格。
总是迟到也受到人格影响(或者说是人格的一种表现)。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分析了被试大学生到达时间和人格问卷的得分。结果发现,尽责性高的人最为守时,宜人性高的人与预定时间相差最少、而神经质高的人往往到得最早。还有人认为迟到与自恋人格有关系。自恋人格的核心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恋人格高的人会认为别人的时间没自己的时间重要,或者享受迟到带来的“独特性”(希望别人都在等自己),因此更容易迟到。
除了人格,还有些因素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总迟到的人往往对于任务和时间的估计和管理有问题。对于时间的估计与控制,属于“元认知”的一种,也就是对于认知过程或者行为过程的理解、管理与控制。我们在从事很多事情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元认知:是否理解、预测结果如何、评估行为的有效性、如何进行计划、设计应对策略等等都得靠元认知控制。元认知也体现了自我觉察与觉察他人的能力,因此对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都起到重要作用。经常迟到的人,可能很难准确估计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或者不去监督任务的进行情况。
几年前,英国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位名叫 Jim Dunbar 的57岁男性,任何事情都会迟到,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非常苦恼,但就是改不了。最终,医生给了这样的诊断——“长期迟到症”(Chronic Lateness)。医生解释说,“总是迟到”可能是由于与感知时间系统有关的神经网络出现障碍,让他不能准确估计某件事情要花多长时间。这种失调所影响的神经网络也与注意失调多动症(ADHD)有关,这也能解释为什么 ADHD 患者常会出现不能守时的问题。
说了这些,无非是给那些总迟到的人找借口。但如果凡事都要别人找借口原谅,别人同样也可以找理由不原谅。守时是人际信任、契约精神、执行能力的重要体现,根据英国 Monster 公司的调查,在求职过程中,守时是影响面试结果的第一要素。早到几分钟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却能提升他人对你的印象,难道不是双赢的事情么?
克服迟到的 Tips:
1、不要只记得“最短时间”:同样的路程,半夜只要20分钟,白天可能就要1个小时。比较预估时间和实际时间的差异,有助于下次进行计划。
2、不要“四舍”、要“五入”:在估计时间的时候,“20多分钟”不要按照20分钟计算,而要按照25或者30分钟计算。
3、提醒自己:不要过分相信和依赖自己的记忆力和控制力,人们常常过了时间才突然想起某件要做的事情。手机的定时提醒功能可不是摆设,预留准备时间,提前提醒自己。
4、不要总想着“按时”:准时到达的人往往是按照“提前”进行计划的,因为总有琐碎的事情会出乎意料。
5、不要总觉得早到是浪费时间:与上条相对,人们想“准时”是怕早到浪费时间。可以准备一些事情,在“早到”的时候去做。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