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小明 编辑排版:驽马 崔贯利
小明微大学,今天继续讲组织行为学视角的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我们接着讲关于改造美军战俘的方法,
上讲我们曾经提到了改造美军战俘的一种方法,就是创造公平和平等。
我们改造了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阶级的那种烙印,深深地印在每个人身上的阶级的烙印。
-1-
关于阶级的烙印,我们现在很多人不太理解这一点,其实阶级烙印和心理学关系非常大。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心理学里面的一种分支,因为它重新定义了人性是什么?
我们经常会说人是什么动物?人是什么呀?其实对于人的不同的定义就代表着心理学的不同的取向。
在弗洛伊德眼里,人就是一个性驱力的动物,本能驱动的动物。到了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这里,人是母婴关系所驱动的一种生物。那么到了拉康这里,人才有一点社会性的东西,但是还不够。而马克思对人的定义是什么?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记住,社会关系包括母婴关系、包括孩子和父亲关系,但又不仅仅只有孩子和家庭的关系。
而现在的心理学为什么我说他很多心理学都教错了,它仅仅去关心了人的生物属性和人的家庭属性,而关闭了人的社会属性,而马克思重新定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你们现在好好想想,社会对你的影响难道很小吗?
很多人都被这种原生家庭论的这种观点给歪曲了。很多人学心理学,什么都是原生家庭,错了。
社会对人的影响大的多,因为这是行为遗传学研究的成果之一。
行为遗传学里面的十大可重复试验的研究成果里面,其中就说到了家庭以外的影响因素,在12岁之后要占到人所有的35%以上,
而家庭的影响因素基本上渐渐看不到了,剩下就是遗传因素,还有一些属于统计学的一些误差。
你可以看到社会影响因素是非常大的,而且是稳定存在的,所以马克思重新定义了人是什么动物。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很多理解,他是心理学的一种观点,
其中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让我们学会用阶级的观点去看问题。
-2-
阶级观点看问题,过去我们都知道很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这种思想,
但现在很多人就不学了,所以就没有这种阶级的观点了,就不懂得用阶级观点分析问题了。
阶级观点分析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来给你们举个例子,
假如两个国家军队互相打仗,我们俘虏了对方的一个将军。
对方集团的将军是不是他们那边社会阶级的一个很高的一个级别,他到了我们这边来,他是不是被管教起来了,他是不是没有了他的社会经济地位了。
但是你们要记住,他如果在对方敌营是个将军,他来到我们这里之后,我们对他仍然是有特别的一些管理,特别的一些待遇。
因为他从那边带来的阶级地位虽然消失了,但这种烙印仍然存在着。
你们再想想同样一个普通的士兵,他在对方集团是个普通士兵,没有什么阶级地位。
他在我们这边,被我们俘虏了,他还是没有什么阶级地位。
当我们在战俘营里面让他们和其他人都在一起生活管理的时候,这种公平感就建立起来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阶级的烙印是永远在人的身上多多少少都存在的。
我在讲儿童教育地面课的时候就专门给大家讲了一个内容,就是如何教育你的孩子,
让你孩子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自己阶级烙印的这么一个东西。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认知到这一点,那么你的孩子有一天进入社会之后,当他被这种高低不平的社会等级冲击到他的心灵的时候,他会产生很极端的想法。
什么想法?
一种就是或者被社会等级冲击之后产生自卑,或者他抱怨、攻击,责怪。
责怪完之后他怪父母,怪他父母没有给他创造一个很好的,没让他继承很好的一个阶级地位,获得一个等级的地位。
我跟你们说,很多人当他们在怨恨父母的时候,说什么父母皆祸害,说父母操纵,控制他。
很多人在说这些方面的时候,其实,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他们在责怪他们的父母,没有给他们继承一个更好的社会等级地位。
但是他们把这一切都迁怒于父母,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什么?
-3-
你们现在想想,你的孩子假如说他是上初中,
其实现在我个人认为,孩子们不要说初中,现在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比如说四、五年级的孩子都已经有些社会等级的观念了。
难道不是吗?
你们想想有没有?
到了初中就更明显了,这家的父母开的保时捷来接他了,那家的父母骑着电动车来接他了。
这种社会的经济差异,家庭的财富差异永远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如果孩子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他的家庭和他的家族所存在的,当下的一种社会经济状况,等级的一种状况,
如果他不理解这一点,或者他没有正确理解,那么当有一天他进入社会之后,他突然遇到这方面对他的一种冲击之后,就会很可能导致一种偏激、偏见和极端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就是我给大家说的,要不然就开始迁怒于父母,责怪父母。
又说什么“父母皆祸害”了?要不然就开始攻击对方,甚至对社会产生不满。
所以说,我们要给孩子的儿童教育里面一定要包括这个内容,就是让孩子如何正确的认识他所存在的家庭、家族之间的,给他现在所带来的一种社会家庭经济地位的状况。
这样当他遇到那种社会等级的冲击的时候,不会产生自卑,
同时他要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从家庭家族里面所获得的优势。
我们在给央视少儿频道设计的,疫情期间的居家心理游戏里面,不知道你们看了没有?
有一集就是我设计的心理游戏,就是关于儿童镜像训练。
这个儿童镜像训练里面,实际上叫做镜像万花筒,它就是让孩子能够从自己的家族家庭父母里面,意识到自己认同的父母的不仅是长相,也不仅是父母的性格,也不仅是父母的行为习惯,还包括从父母和家族这里得到的一切。
这里面有一些东西可能会导致他自卑,但如何能够正确的看待?
能够正确的扬长避短,能够顺利的跨越进入社会之后,受到这些社会差异的时候,他不会产生心理上的一些偏见偏激的想法,
这些在儿童教育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所以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在儿童教育课里面要给大家讲的。
关于儿童阶级性的问题,就是社会等级的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面其实给大家在以前的微大学里提过的,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听没有?
在后面,我们要在地面课上,给大家设计成一个儿童心理游戏来理解。
儿童不是通过一种教育的方式,是通过一种游戏的方式,去一点点领悟这种隐喻。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要么就是隐藏这一切不让孩子知道,比如说让孩子永远不要看到这些,但是你的孩子终究会长大,所以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还有的方法就是过度产生一种自我怪罪或者内疚,或者自卑,或者说我们就是普通的什么什么,这种也会造成孩子自卑。
所以正确的认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因为只有当孩子正确的认知自己家庭经济地位,他才能够不会产生自卑,并且还会增加他源源不断地向前走的一种社会动力。
-4-
刚才我给大家插播了一点关于阶级问题、社会等级问题,在儿童教育中的一些影响。
我们再回到我们讲的主题,在战俘营的改造中我们使用了哪些心理学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观,这些战俘他们有自己的三观,他们在西方长大,他们接受了资本主义的这种价值观。
资本主体的价值观是什么?
马克思说的非常重要,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就是它是物质主义的。
西方整个军队的塑造过程是物质主义,即金钱奖励,再加上宗教主义,即一个信仰和宗教,两个合在一起的。
战俘营里面,我们的战俘营的看守,战俘营的管理者们,还有当时的我们的思想干部们,我们让他们在战俘们的面前呈现出一种我们志愿军所具有的、所秉持的、所信仰的一种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里其中一个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我们的平等,而且我们是一分为二看问题的。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是马思主义的一种看问题的方法。
什么意思?
就是我们在看待帝国主义的政策和这些战俘们时,我们是一分为二看的,比如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认为侵略者是侵略者,普通老百姓是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和侵略者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因为普通老百姓们没有参与侵略战争,这就是我们的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同样这些参军打仗的士兵,他们肯定也有各种各样原因来使得他们参加了这场战争。
我们让他们认知到这个战争本身,首先在道义上,他们说不过去。
让他们认知到,他们在错误的时间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和选了一个错误的对手。
所以我们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比如说充分的关怀照顾。
他们吃的东西都比我们的志愿军的士兵要好的多。关于这一点,很多人不太理解,包括当时我们的很多志愿士兵也不能理解这一点,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有一个很高的一个政治高度,很高的一个人性的关怀,我们是从这些角度去看问题。
所以这种很高的人性的这种高度,必然会在点滴之间,慢慢的渗透到,影响到这些战俘们的心灵上。所以在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的这些战俘里面,我们所展现的实际上是比他们更高的一种文明道德水平。
所以在道义上,我们首先就取得了头筹。
有一些士兵当时还不太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对他们额外的照顾。比如说战俘生病了,我们用最好的药医治他们,有时候这些药可能我们自己都用不上。
因为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高度。
为什么这么做呢?
因为这些战俘并不完全代表着帝国主义,也不完全代表着那些错误的统治集团他们的决策。
所以我们要通过影响他们,去间接影响到美国人民的一种心理上的变化。因为他们和他们国内的家庭之间是可以通信的,
这样慢慢的还能够让美国人民也认识到,他们所支持的这个侵略战争,它在道义上是错误的。
因为当他们进入到战俘营的时候,他们的身份就已经变了。他们就不再是在战场上拿着枪和你对立的一个敌人的身份了。
他们身份上的这种转变,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
这种创造公平的感觉在我们心理咨询里面用处就更大了。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下讲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