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 未成年人轻生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家庭的溺爱,抗压能力太弱。
把这一问题只归咎于他们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完全正确的,更应该关注的根源问题。
#根据一项调查统计,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20%,而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当下中国公众对心理、精神卫生问题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偏低,许多隐患不能及早发现和治疗,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正确对待和解决,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以至悲剧发生。
这几天的一则新闻,13岁的女孩月考全校第一,道法课100分,但却被班主任质疑提前买试卷,并安排补考。
补考第二天,侄女在池塘中溺亡。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他们的思想、人生观、世界观,包括心理和生理都是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中。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他们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境,有来自自身的、有来自同伴的、有来自家庭的。就像是一颗小树苗,需要的不只是阳光,还有土壤和水分。
如果在这外界给予的不平衡,小树苗可能就长歪了。特别是对于家庭这块孕育孩子的土壤,要特别重视,特别是单亲家庭或者是夫妻关系不和谐的家庭而言,孩子成长教育更加关键。
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若是被父母疏远,可能会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或者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可能导致ta自卑、自责、抑郁…
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所以家长们,在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应该注意培养孩子有意识得注意以下几点: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让孩子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自信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