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裹挟的爱,孩子未来会幸福吗?

最近,我的身边发生了一起悲剧:我太太的一位好友,与抑郁症抗争十年后,还是选择了离去,孩子只有二年级。从她过去的描述中,她的抑郁症根源在青春期(此处省略数万字)。

我太太说,感觉自己也陷入了“内卷”焦虑(最近爆红的一个词),是不是我们以“爱”的名义做多少事情,孩子未来都难以得到幸福呢?

1

先说说“内卷”这个词,英文是involution,本意是向内演化。

再看它的反义词——evolution,进化,就是向外扩张性发展,未来是无限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向内演化,可能就比较好理解了。

就好像“铺地毯”,向外铺开是进化,想铺多长就接多长的地毯材料,空间是无限的;向内卷起,不管多大多长的地毯,卷起来变成柱状体,空间变得有限。

向内演化,受限制的必然是创造性,所以内卷指的是缺乏创造性后,只能进入一种越来越精细化复杂化的发展状态。

最早用这个词来描述人类社会发展状态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这一概念最早是用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

他上世纪中期前后在印尼爪哇岛进行农业生产调研时,发现有一个现象:

当地土地条件很好,不过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业生产力相对原始。随着人口增加,当地人并不是用开拓土地的方式去开发新的资源,而是在现有的土地资源条件下,进行精耕细作的人力投入,这部分增加的粮食产出,正好能够养活新增的人口。

爪哇是一个岛屿,拓展空间有限,于是当地人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选择了“内卷化”,把“对土地的使用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租佃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合作性的劳动力安排变得更加复杂”。

长期以来,爪哇岛的土著们都用这种方式维持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格尔茨把这种发展模式推演到整个人类文明,定义了内卷化的模式:

“某文化达到某最终形态后,无法自我稳定,也无法转变为新的形态,只能使自己在内部更加复杂化。”

在这种社会中生活的人,对于这种小国寡民的状态,应该是基本满意的,只不过当岁月静好的“内卷”遇到帝国主义的“进化”刺激,它的脆弱性就显示出来,最后被殖民化蹂躏得挺惨。

于是,“内卷”这个词就带上了一些悲剧色彩,它向内的精细化发展就被定义为低水平、没有意义。

2

最近网络上流行的对“内卷”的解读,又不同于以上概念,更类似于一种行为模式以及带来的心理状态。

从行为模式上,很多人把“内卷”解释为内耗,说的是,当向外发展遇到停滞时,资源的增速不及分享资源的人口的增速,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过度竞争——人们为了有限的资源相互倾轧。

比如,为争夺优质教育资源,就是不断给孩子加码课外补习,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金钱感情,夫妻亲子关系几近破裂,以这种惨烈的代价,让孩子学习套路式的答题方法,最后孩子在血战中进入所谓的优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毕业后又面临找不到工作或者薪酬性价比极低的困境……

当人们把“内卷”这个词丑化以后,现在只要是看起来需要不断增加投入但又看不到希望的竞争,就被称为内卷。

从心理上,“内卷”又像刺猬遇到危险把自己保护起来的状态,只要隔绝了外界信息,不听不看不想,就可以进入“内卷”的自我满足自我释然状态,一蓑风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3

“内卷”走红,背后反映的当然还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焦虑心理,最典型的就是最近很多家长群里在吐槽的教育内卷。

这轮吐槽是由最近一个重磅教育新闻引发的:

2020年10月16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称体育中考未来要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包括美术、音乐在内的美育也要在中考中实现全覆盖。

很多家长炸了锅,说这下好,除了语数外,还要补美体音了!

还有家长报料,现在有些教育机构连跳绳班都供不应求了!

家长抱怨,这种考试指挥棒变化,除了内卷,没有别的办法,要不就打鸡血参与竞争内卷(明知无效也要继续,否则孩子可能未来更惨),要不就当鸵鸟心态内卷(家有N套房,让他混着吧)。

到底如何在两者中取得一个平衡呢?如果才能不陷入这两种“内卷”中呢?

还是回到我对教育的一个基本观点:回到孩子的长远发展或幸福的本身。

最近,我们和一个高中的孩子聊天,她说自己喜欢历史,准备学文科。我没想到她会说,我准备未来大学报考经济或金融方向。

我顿时奇怪了。她说,听大人说,未来是金融的世界,比较好找工作;她自己也希望多挣钱。

有时候,父母一方面觉得自己发现不了孩子的爱好;另一方面又用自己对世界的固有认识去影响孩子,试图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所谓经验去做。这会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

金融当然可以是改变世界的一种方式,但是历史、数学、物理。。。任何一个基础学科专业,只要有兴趣并且坚持,都能做出一定的成绩。

为什么不让孩子沿着自己兴趣的方向去努力,而要用成人世界的焦虑去影响TA呢?这种爱的控制,最后会不会让孩子失去对生活的判断,从而出现心理问题?

不止是我太太的这位好友,我身边的名校毕业生,不少人到中年后都出现了抑郁症,有的已经告别人世。青春期就对生活失去控制力,失去对知识的兴趣(只追求分数和排名),失去对幸福的追求(把对幸福的追求等同于对异性情感的渴望),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总觉得,如果能有效规划孩子和家长的时间资源、合理投入家庭财务资源,集中各种资源在孩子喜欢或者擅长的事情上,就“有可能”把孩子的相对优势,培养成TA一生所“爱”,这样TA就“有可能”跳出“内卷”的自我放逐或者自我逼迫之路。

父母可能会说,要找到孩子的相对优势方向,或者TA的兴趣所在,太难了。

是的,做父母就是这么难,我们都在路上,我们都如履薄冰,我们有时也会陷入“内卷”的无望恐惧中。

但是,为了让孩子未来不“内卷”,我还是愿意做一个积极的父母。

本文编辑:谭琴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