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朋友圈:七年后的你和现在变化有多大

-01-

很久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四个二十岁的青年去银行贷款,银行答应借给他们每人一笔巨款,条件是他们必须在五十年之内还清本息。

第一个青年想先玩25年,用生命的最后25 年努力工作偿还。结果他活到70岁都一事无成,死去时仍然负债累累。他的名字叫“懒惰”。

第二个青年用前25年拼命工作,50岁时他还清了所有的欠款,但是那一天他却累倒了,不久就死掉了。他的遗照旁放了一个小牌,上面写着他的名字“狂热”。

第三个青年在70岁时还清了债务,然后没过几天他去世了,他的死亡通知书上写着他的名字叫“执著”。

第四个青年工作了40年,60岁时他还清了所有的债务。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成了一个旅行家,地球上的多数国家他都去过了,70岁死去的时候,他面带微笑。人们至今都记得他的名字叫“从容”。

当年贷款给他们的那家银行叫“生命银行”。

真正的睿智,不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的事,而是不仅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所有的事,还有条不紊,沉着冷静。

这就是时间管理的力量。

-02-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期间,遵循严格的生活规律,也每天晚上八点钟睡觉,清晨5点钟起床,他在30年中严格按照这一时间表活动,准确无误,以致于他每天早上外出散步时,当他的居民都以他出门的时刻为标准来校对时间。

王健林作为首富,仍坚持每天5点半起床,并且会在7点准时到达办公室,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钟。为了保持更好的体力与经历,他还坚持每天跑步一小时。

乔布斯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只是早起还不行,还有很多时间在碎片化的过程中被我们挥霍一空。不管愿不愿意,时间碎片化已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他建议大家,先列出碎片时间的类型,和相对应的时间长度。

比如:等车3分钟,上厕所5分钟,排队15分钟,走路或者赶公交上班30分钟等等。然后把可以做的事也按时间长度分类,比如3分钟可以看一篇短文、或一页书;最后在有碎片时间的时候判断这个时间的长度,把相应的时间匹配这段碎片时间。

虽然我们不能成为像上面的成功人士那种具备前瞻眼光的变革者,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成为那个会管理时间的人,时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通过你的职场社交圈,行业垂直网站,竞争公司的新闻信息等来不断搜集情报。对行业内外的风吹草动,趋势变化,基本上做到了然于心。

这叫未雨绸缪。

其实,中年危机的真相是:我们在不断地重复人生。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