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作者
朴素的树、虫子|编辑
oliver|图源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男性气质”。
《奇葩说7》开播,杨幂担任嘉宾,发表了一些吸引人的言论。
在海选阶段时,刚离婚不久的奇葩说老辩手程璐,也参加挑战,杨幂上来就给了“喜番”(类似通关证)。
坐在一旁的马东问为什么,杨幂脱口而出:“因为我对独立男性有天然好感。”
不少网友认为,这是在内涵刘恺威。
但其实,关于男性气质,杨幂一直在公开场合讨论过,并且直言直语。
8月份的《密室大逃脱》第二季,杨幂就骂过邓伦一句狠话“不算男人”。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密室大逃脱》中,“怪物来袭”,胆小的邓伦飞快地逃跑,杨幂等人都在甩在后头。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张国伟一把拎起来杨幂就往外冲。
事后,杨幂略有不忿:“给邓伦点一首《算什么男人》吧!”
当时杨幂邓伦两拨粉丝还吵起来了:“邓伦到底算不算个男人?”
这个问题听起来蛮小,可是细想:
一个男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男人可以胆小吗?
男人有“不像个男人”的权利吗?
延伸下来想:
一个人,到底怎么样才算得上强大,不懦弱呢?
所谓“男性气质”,其实在伤害女人
如果那次是杨幂留下邓伦先走,我相信不会有这次骂战。
——毕竟杨幂是个女孩子(成年女性)啊!
这件事的逻辑用一句微博名言来总结,就是“性别转换,评论过万”。
很多时候,我们对待女人和对待男人的态度是有些不同的。
很多女孩,喜欢充满阳刚气的男人,挺拔的身材满满的荷尔蒙,整个人都充满了精神气儿。
这种精气神儿,换个说法,就是阳刚而又充满力量的“男性气质”。
而我们的文化中,对待女人,则更强调阴柔之美,比如A4的杨柳细腰,以及贤惠温柔的期待。
进一步说,在传统观点中,男性是占据支配地位的,充满力量的。
所以杨幂会对邓伦充满期待,以至于扬言点一首《算什么男人》送给他。
把男人打造成孔武有力,高高大大的,又有安全感,多好!
可是,很多人都忽视了:对阳刚气质的盲目推崇,对男性和女性都会带来伤害。
中国白丝带志愿者张智慧,是男性。他曾经在演讲中,分析自己为了追求男性气质,而实施的暴力:
他原本是个温柔的男孩子,忽然有一天,他打比他矮小的初中同桌,打得鼻血四流。
他的分析很有意思:“现在看来,当时我的暴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比他更像个男人,更有阳刚之气。”
他还特别挑人,专门挑那些打得过的人。
这套逻辑和家庭中的家暴一模一样。家暴中的男人,也是专门挑体力弱的女人下手。
无论是张智慧主动坦白的校园暴力,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家暴,都默认了同一套父权逻辑:
强者可以欺负弱者;暴力是实现支配的手段。
而在犯罪案件中,男性的比例高达80%以上,也和传统的男性气质有关。
有句名言说:“强奸犯不是从泥沼里爬出来的,而是被社会塑造的。”
是谁塑造了那些强奸犯和家暴的人?除了天生的暴戾,
承袭父权逻辑的男性气质也脱不了干系。
情绪隔离,阉割了所有人示弱的机会
有人会因此分外憎恶男性:
都是你们男人,打起女人来那么狠!
都是你们男人,你们是父权文化的既得利益者!
但其实,无论男女,只要认同弱肉强食、支配者说了算的逻辑,所有人都被剥夺了可以脆弱的机会。
在这样的丛林法则里,所有人都要把自己的情绪隔离起来。
当刻板的强者气质被标准化,所有人都被阉割了示弱的机会:
女性被要求为母则刚;
成年人就不该哭;
被讽刺每天跟林黛玉一样伤春悲秋、无病呻吟……
比如今年“网抑云”的梗,被大家吐槽很多人吃饱了撑的,矫情。
但细想想,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排除有无病呻吟的人,但是在音乐软件下面留言的,一开始都是自然的情感流露。
可悲的是,很多人也只敢在陌生人社交的平台袒露感情。——从这个角度看人际生态,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职场,还是婚姻规范,是排斥脆弱的。
排斥脆弱就会造成情感隔离。
情绪隔离又会带来灾难化的后果——情绪会在错误的人身上,错误地爆发。
我们这一代很明显,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很充沛的,衣食住行,无微不至。
但很多人有这种感受:从来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安放我们的脆弱,和坏情绪。(很多父母不是不想教,是因为他们从来也没有学过这些。)
于是,年龄越长,越能体会到著名的“踢猫效应”:
工作中,被上司批评了:这个季度你的KPI不达标啊!你来解释下是什么原因等等。
上司暴风骤雨般的数落和埋怨,堆积到你身上。你无处发泄。没有人可以听你吐吐槽,也没有人可以接住你的不安,委屈和愤怒。
下了班你只能死气沉沉地回到家。
看到5岁的孩子在沙发上玩皮球,搁平时你顶多只是让他换个地方玩,今天不行,实在气大你往他背上呼的就是一个亮堂堂的巴掌。
孩子哇哇地哭。孩子也无处发泄,把积压在内心的气撒在了旁边喵喵叫的小猫身上。猫被小孩子用热水烫了好大一块皮肤。
恶性循环,这就是踢猫效应。
如果你没有安放好内心的脆弱与不安,你也就不会实现情绪自由。情绪不自由,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强大。
你的坏情绪,就会像“踢猫效应”一样,传染给周围的人,同时,把自己困在其中。
情感隔离,很多人从童年就开始了
豆瓣高分纪录片《面具之内》,跟踪采访了孩子们,呈现出情感隔离对一个人精神的摧残:
大人们教导小孩不许哭,没人鼓励孩子倾诉,尤其是男孩。
正如心理学家奈奥比·威博士的解释:在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的年纪,用来流露情感的感性语言就已经被弱化,它们被带上一副叫做“强者气质”的面具。
但是天然的情感需求并没有消失。
于是很多孩子承受着孤独,回应缺失,甚至抑郁,自杀。
相比较女孩,大部分男孩子在主流期待中,更多地被带上“男性气质”的面具。
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其实只是情感无法表达,压抑,表现得具有攻击性,却被视为品性障碍。
越来越没有人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于是,情感的能量就会转化成对外界的攻击性。
一位母亲哭着说:“看到他就即将成为少年犯,真的很难受。”
没有谁生下来就喜欢压抑自己的情绪,没有谁生下来就喜欢面目狰狞,攻击性满满。
如果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什么叫做情感,柔软和同理心,他们又怎么会变成硬邦邦的,面对情感手足无措的样子?
如果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感受到“我哭出来是很羞耻的事情,我倾诉我的痛苦是件懦弱又矫情的事情”,那么你觉得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会变成机器人,还是一个有笑有泪的人?
“人的心之所以变硬,是因为他们被社会化如此”。
他们早就带上了情感隔离的面具,面目全非。
找回你的柔软,内心才会真的强大
有人会认为,男人有泪不轻弹。也有人会要求自己在外人面前,气场像女王一样强大。
没问题。
只是,我希望,当我们摘下社交面具,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可以意识到——我们可以允许自己脆弱。
就像邓伦,即使算不上世俗眼中的“男人”,那最起码也接纳了自己也是有脆弱的地方。
我一个朋友,她对爸爸也很挑剔。
她爸爸有一些打牌、吸烟的毛病,她很是不能容忍。对于其他人的一些小毛病,她也总是不能容忍。
一次,做咨询的时候,她眼角有些湿润。对自己抽丝剥茧,她才发现,她对自己很苛刻。
她一直是同龄人眼里的“拼命三娘”,她要求自己每次绩效都要达到A,工作已经很忙了还想1年内在业余时间写到15万字的作品。
她给自己下了个“紧箍咒”——要强大,要无坚不摧。
她厌恶自己的脆弱,也无法忍受自己做不到的地方。推己及人,她对别人也是如此。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你只有看见并安放好自己的柔软,才能接住别人的柔软,即使这个人看起来无坚不摧。
成为一个成年人,或者成为一个强者,并不意味着就要扼杀脆弱。
《面具之内》最后的结尾说:
“五岁的小孩应该被爱,晚上应该给他们掖被子。”
五岁的小孩应该被爱,哭的时候应该有人陪着,笑的时候应该有人一起笑;
而即使我们已经成年,但是依然需要被爱。
从5岁,到25岁,55岁,甚至75岁,每一个年龄,每一种性别的人的脆弱都应该被看到,而不是被简简单单地一句否定。
表达情感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眼泪不羞耻,请求帮忙也不羞耻。
渴望和人建立情感链接,是一件好事。
写在最后
最后,说回杨幂口中的男性气质。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强者?
如果外在刚硬,内心却虚空脆弱,所谓的强大也不过是个保护色罢了。真正的强者,是坚定中带着柔软的力量。
真正的力量,不是支配、控制和欺凌别人。
真正的力量,有包容性:一个男人可以展露脆弱,“不那么像男人,丈夫和父亲”;一个女人可以放声大哭,“不那么像女人,妻子和母亲”。
允许你展露你任何想成为的样子,无论是胆小的男人,还是脆弱的女人。
因为,人不同于机器的关键一点,就在于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担心,害怕,委屈,无力感,愤怒,这些正是人类天然具有的情感。
不用害怕情感,拥抱情感吧。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资料:
1. 《男人的声音:16位“性别平等男”讲故事》,作者方刚,朱雪琴;
2. 纪录片《面具之内》。
– The End –
作者:徐清,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