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报道团队/文
10月31日上午10时许,广州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发生伤医事件。两名医护人员被砍伤,其中一名是广州市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陶炯。
事发后,35岁的犯罪嫌疑人赵某跳楼自杀。
根据已披露的信息,赵某曾在多家医院就诊,数天前刚刚出院。
又一次伤医事件刺痛了公众的心。网友们根据网传赵某遗书的线索,找到了他的微博账号。
伤人者其人
2011年底,赵某考入广州动物园工作,时年26岁。
根据赵某的微博记录,他在今年8月26日前后出现症状,包括严重失眠、头痛等,并自嘲“病急乱投医”,曾辗转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山一院等医院治疗。
9月底至10月初,赵某更新了几条微博,说自己已经出院;10月16日显示其正在停工调养中。
这段时间,他相继点赞了乘客在航班上自杀、南京的抑郁症患者把同伴推进水库等新闻,还发了一条声讨医院手术失误的微博。
最后一条动态,更新于两周后的10月31日上午8时45分,正是赵某准备行凶之前:“第一次就诊的记录,我没有幻觉幻听,医生威胁吓唬中给我开了精神分裂症的药”。
事件发生后,赵某疑似遗书被曝光。文中称:
“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我的祭日……连续几个月被病魔缠身,折磨的体无完肤。内心的意志再也无法支撑虚空的身体。”
疑似遗书还称,他在广州动物园工作期间,多次被调岗,维权后遭到不公正对待,以致精神压力变大;在中山三院就诊期间,医生错开精神类药物,导致他靠吃大量安眠药入睡,并患上高血压、肝胆肾脏损伤严重。
广州市一家医院一名不愿具名的精神科医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他曾接触过该患者,“此人为精神病患者,没有自知力,在我们科室住了三天,三天前才从我们科室出院,没想到今天就计划持刀伤医去了。”
另据中山三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介绍,赵某很有可能因服用精神类药物利培酮,产生副作用导致性功能丧失。
另据“城事论谈”公号报道,赵某的一位朋友提供的两人聊天记录显示,赵某不承认自己有精神障碍,认为医生开的药物加重了病情。他称,“精神类药物折磨得我不人不鬼”、“我是吃了精神类药物才加重了病情”。
赵某和朋友的聊天记录还称,希望医院改变诊断,因为“谁都不想承认自己是精神病”。
赵某的朋友提供的中山三院的诊断记录显示:
“2-3年前,患者可能因单位领导刁难他,经常辱骂他,故而向单位纪委举报该领导收了自己200元红包,之后发现越来越多领导针对(欺负)自己,认为领导故意给其年度考核不及格,进而不断向市纪委举报、信访那些掐自己的人。现单位那些人在背地搞小动作,目的想踢他出单位,单位其他同事都疏远自己。患者因此不开心,压抑,觉孤独,进来容易紧张,担心那些人不知何时又会做什么事,时而存心悸,胸闷不适……否认有轻生想法,否认存冲动伤人想法。”
2019年2月23日,在天涯社区论坛上,赵某也曾发布题为《广州动物园包庇通奸职业考核量化,弄虚作假打击报复残疾职工》的文章。文章提及同事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单位里的裙带关系。
“城事论谈”采访了赵某在广州动物园的同事。他们对赵某印象不错,觉得他性格温和,彬彬有礼,就是比较执拗,爱打抱不平。“后来听说他上网或去纪委举报了,一些同事也不敢和他来往。”一位同事称。
仅从微博来看,赵某对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似乎还算坦然,直到两周前还记录自己的心理和病情,鼓励自己战胜疾病,而最后一条微博和朋友的对话,则无法接受自己患有重性精神障碍,以及服用利培酮这样的药物。
是否“扩大性自杀”?
10月31日下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退休主任医师苗国栋医生在出差途中获悉这个悲剧事件,随即在他的朋友圈转发了自己一篇旧文——《扩大性自杀是许多人伦悲剧的原因》。他认为,此次事件,伤人者的行为很可能具有精神病理性质,因此具有扩大性自杀的特点。
苗国栋对“渡过”介绍说,所谓“扩大性自杀”,是指患有精神障碍患者决定自杀之后,首先杀死那些在生活上依靠患者的病、弱、幼、老等亲属,然后再实施自杀的行为或现象。由于患者担心自己单独自杀死后,这些失去自己抚养照料的病、弱、幼、老的至亲至爱会遭受磨难、困顿不堪或生不如死,出于对他们的怜悯,才杀死这些至亲至爱、不忍不舍的亲属。
不过,苗国栋医生认为,此次事件可能属于与“扩大性自杀”相关的另一类情况,即这类患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存在被害妄想,随着妄想的牢固化和系统化,会认为自认为无法或无机会、无能力对其认定的施害者实施攻击,因此以一种“玉石俱焚”的心态,杀害其认定的施害者的亲属,甚至是无关的个体,然后自杀。
苗国栋医生进一步分析说,这类具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其病态思维支配下的逻辑往往令人难以置信:通过行凶杀人再自杀的行为,将其长期“受迫害”的“真相”曝光,以期引起的社会轰动效应,使迫害者的“恶行”昭然天下并受到惩罚。比如,从此次事件伤人者赵某发表的微博看,其自称在广州动物园工作期间,因举报多次被调岗,维权后遭到不公正对待,以致精神压力变大,很有可能就属于这类情况。
苗国栋医生说,此次受伤的陶炯医生,他是认识的,“医术不错,平常说话比较柔,对病人比较耐心,应该不容易惹怒病人。”还分析了另一种可能性:伤人者出于被害妄想,怀疑医生给他用了不该用的药,导致他当前的问题。伤人者可能认为,“既然你不仁,我当然也不义”,这是很多精神病人伤害他人的逻辑。
苗国栋医生认为,要避免类似事件,还是要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既让自己健康,又能识别他人的问题。
要保护医生,也要善待精神疾病患者
此事发生后,加上10月21日南京水库推人落水案件,让很多人担心:这类事件会不会进一步恶化精神疾病患者的处境,加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
上述事件真相尚不完全清晰,得出最后结论尚需时日。但无论如何,不能因此妖魔化精神疾病患者。
精神疾病患者是一个基数很大的群体,出现个别极端事件并不稀奇,他们应该被温情友善以待,不应该被无端贴上“危险者”之类标签。
从具体操作角度看,全社会和医院都应把保护医护人员安全放到足够的高度,形成具备专业水准的防范手段。如尽快发布精神障碍患者早期识别指南,提升医务人员识别精神疾病患者的能力,制定应对办法和步骤。
其中,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断评估非常重要。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疾病?是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这都牵扯到治疗原则、愈后转归等,医生应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及临床经验,详细了解病史,在精神检查中全面分析病人情况,了解症状产生的背景及症状之间的联系。
诊断无小事,须从多方面入手,这需要有足够的精神健康资源;同时,医院保安队伍应当进行专门训练与演练,以保证有能力应对突发情况。
倘能如此,就能在很大程度避免类似悲剧发生,并保护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
本文作者:瑞宽、金美、黄鑫、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