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孩子浮在海面的笑脸,却不知心已在看不见的地方溺水

什么是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是: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发挥潜能有效工作,为社会做贡献的状态。

文明日益进步,压力与日俱增,心理健康每况愈下。

近20年,全球抑郁症增加120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00个中国人当中,只有1个人患有精神障碍;而这个数据,到2005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17.5%。

美国情况更严重:9到17岁的青少年中,21%有可以诊断的心理健康问题或上瘾症状;大约10.7%的美国青少年有抑郁症,5.9%有严重焦虑症状——由此导致的自杀,在2016年升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40秒,是人类自杀的时间间隔。

13秒,是冲动型自杀的持续时间。

全球精神卫生组织疾呼:人们应该及早介入这40秒和13秒,并认为“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一)

可悲的是,河北邯郸大名县的小霍同学,还是没有被及时“介入”。

10月29日,该县某学校初中生小霍,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询问是否偷东西,随后从教学楼四楼跳楼身亡。家属怀疑,班主任在训话过程中可能有不妥言行刺激到孩子。

11月11日,媒体从学校获悉,学生系转校生,曾因自残行为进行过心理治疗,治疗后仍有厌学、孤僻、厌世的心理问题。事发前,学生写有遗书,而老师办公室有监控,老师问话时并无不当行为。当地已对此事成立专项调查小组,警方认定当事学生小霍系自杀,相关善后事宜正在处理中。目前,家属坚持要求学校赔偿150万,校方建议家属走法律途径。

小霍跳楼前留有一份遗书。“别救我,死不是任何人的错,我好久好久之前就有这个念头……不要哭,我想让自己走了之后也要好看点,想要几朵花,鲜花,希望火化,在燃烧之前用我枕头下的香水喷我几下,香着走……不要哭,不要哭!”小霍写道。在遗书中,小霍还用红笔写上“我心理承受能力很强”。

小霍曾自述在学校的一些违纪情况,包括“在课上用刀具威胁别人、上课睡觉、与同学说话、在宿舍凌晨叫别人起床吃东西、在没得到允许的情况下用他人水杯喝水”。

痛失孩子,家长的痛可以理解。但,目前来看,一些做法有点过了——

校方前后100余次、连续十几天通过熟人、朋友、亲属到家属家里,跟家属进行协商,其间家属坚持要求学校赔偿150万,声称“每拖一天,增长50万”。

小霍遗书为证,他的死很大程度上是死于心理疾病。既然这样,家属有何理由狮子大开口?难道要拿尸骨未寒的孩子,发笔“横财”?恐怕,九泉之下的孩子也不会心安。

(二)

从那张捧着奖状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小霍同学嘴角上扬,是笑着的。奖状最后的日期是“2020年4月”。

可惜,我们看得见他浮在海面上的笑脸,却不知道他的心已经在看不见的地方溺水。

这两年,一起起青少年学生自杀的悲剧,用血腥的场面警示我们:青少年的自杀,远没有得到社会的正视。

成年人做出悲剧性决定,也许有迹可循;但对于孩童来说,一切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更隐匿,更难防控。

我们不妨来看看心理医生的讲述——

一名12岁的阳光女孩,已经跟自杀的念头博弈了近5个年头;

一名学生给老师发来QQ消息:“老师,我想放弃了,强撑了很久,好累。”

一名女孩儿说,她三年级就有了自杀的冲动,随着年纪增长,她越来越向往死亡:时常坐在窗台上,想象着跳下去的场景,有那么一次,她“差点就成功了”。

死亡的念头,无时不在,会随时入侵发呆的空白中,生存与死亡,每天都在她脑子里斗争:“一个声音说,你该走了;另一个声音则告诫,你该等一等,等到一个想好的日期,再与灵魂在地狱里相见。”

还有一个男孩儿说,“过路时,我突然开始想,正好一辆大卡车冲过来,把我碾死了。”

刚过12岁的男孩,就想过很多种死亡的方式。他知道,爸爸在服用安眠药,就在床头柜里。从2017年开始,13岁的男孩儿就不时偷几颗出来,他下定决心,等攒到了足够的量,就是告别之时;2018年5月的某个深夜,男孩儿在QQ空间写下一条告别世界的遗言,给自己换了套妈妈刚买的新衣服,吞下大量安眠药,躺在床上,昏睡过去。所幸,十来分钟后,意识到不对劲的爸爸,撞开了他的房门。

一位15岁的女孩,在网上写下了告别遗愿,她已经连续5天没睡着觉了,醒着的每一刻,都感到痛苦;女孩觉得,只有死了,才能真正睡一觉;正当她打算在家里烧炭自杀时,有人报了网警,把她拦了下来。

(三)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两方面:基因和环境。基因占到40-50%,而另外的50%-60%,来自于环境。

和睦的家庭,是孩子力量的源泉。每一对能和睦相处的夫妻,不但拥有感情基础,还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宽容、耐心、会沟通,还会管理情绪。

生活在和睦家庭里的孩子,每天都在上着最生动的“心理健康”课,他们知道怎么样去处理压力,怎么样去解决冲突,这些都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观察和学习来的。

而有的父母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逢年过节吵得最厉害。

曾经看过一组调查数据,在国内,将近90%的家长都吼过孩子。“一言不合就开吼,吼完就后悔”,成为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恶性循环。

父母对着孩子吼叫的时候,孩子情绪经历的痛苦,和身体受伤时的疼痛程度不分上下。

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表明,父母的大吼大叫,就和打骂、侮辱一样,像一把尖锐的无形之剑,把孩子里里外外伤了个彻底,极易引发抑郁、孤僻、焦虑等精神疾病。

为什么看起来外向的男孩,会在陌生的街头大哭?为什么有的女孩儿,为了身材和体重焦虑,没有办法正常进食?

北师大教授钱志亮曾指出: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效果也就会越好。

“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

在大吼大叫前,先给自己20秒钟,调整下自己的语气和措辞,只有用温和的方式,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如果你不小心吼了孩子,记得及时安抚,给孩子道歉。父母一句及时的“对不起”,能使孩子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轨道。

(四)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很多家长的逻辑都是,成绩好才能考上一所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孩子有出息,父母才有面子。

是否做到这一切,孩子就一定会有快乐的人生?很少家长会想到这一点。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研究表明,三个原因决定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是悲观还是乐观:

如果孩子成功的时候,父母总是归结为孩子个人的努力或特长,如“你交流能力真好,我都被你说服了!”等,孩子就慢慢会形成乐观的解释方式。

如果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总是归结为孩子个人的错误,并给他贴标签,如“你就是记性差! ”,“女孩子数学都不好!”等,孩子就慢慢会形成悲观的解释方式。

比如孩子只是错了一道数学题,马上就说:“你要是建房子,错一个小数点得了吗?是要出人命的啊!”

《圣经》中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首先要倡导:做父母的我们,做温柔有爱的父母,才能护佑孩子身心健康。

一篇文章叫《牵着一只蜗牛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催他,我唬他,我责备他。

我拉他,我扯他,甚至想踢他,

蜗牛受了伤,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

想一想,蜗牛有时候是孩子,有时候就是我们家长。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