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事,想做已来不及: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教会我的人生道理

文 欣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创作不易,转载事先联系,否则视为侵权

01

父亲已经不能调节空调的温度了。

有一天半夜他觉得冷,就爬上桌子去拔空调插头。他半夜到处开抽屉,什么都拿出来,然后就那么放着去睡觉了。

等我去了,他完全不记得自己做过的事。

我很烦燥,甚至有些愤怒,父亲怎么总做些让人担惊受怕的事情?

可他一点也不记得,说什么都毫无意义。

父亲得了一种特殊的”病”,这种病,甚至让他忘记了母亲。

阿尔茨海默症,看上去离我们很远,可其实也可以很近。

演员黄渤加入了一档小众节目《忘不了餐厅》,店员们是一群特殊老人,他们都患有阿尔茨海默症。

黄渤的父亲,跟这些老人一样,可病情已经到了中后期,连儿子都认不出了,回忆起小时候被父亲打的往事,黄渤泪流不止。

他说:他现在能打我一顿,该有多高兴。

人生没法重来,所以他参加了这样一档节目,陪在同样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身边,让逝去的过程回放,仿佛自己正重新陪伴着父亲。

周迅告诉黄渤,她已经开始给父母录音,录下他们说过的话,以及发生的故事:怕有一天,想要去和父母聊聊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

周迅的话,让我沉思良久,好像许久没有认真听父母说说话。

02

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和父母聊天呢?

原因之一,就是父母总爱唠叨:一件事反反复复说很多次,还说不到点上,让人心里起急。

我们常常对子女很有耐心,却对老人容易厌烦,很大的原因,是陪伴老人不容易产生希望感。

小孩子每天都在成长,今天不会的,明天可能就会了;而老人每天都在衰老,刚刚教会的,转脸就又不会了,这对人的耐性是个挑战。

很少会有人意识到:健忘,可能是阿莫茨海默症的前兆。

黄渤说,其实很早就觉得父亲爱忘事,可总以为那是老年人都有的表现,并没有引起重视。

而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在《请你迷失在我身旁》一书中,回忆起父亲患病的经过,也是同样的说法:估摸只是年纪大的缘故吧。

直到用火不小心、经常迷路、遭遇交通事故、无故花光钱,这些现象接二连三出现,才想到要去医院。

出院后,父亲已经不记得自己的爱犬,甚至忘记了早年因病去世的母亲,正如本文开头叙述的那样。

阿尔茨海默症是这样一种病,她的周围像是悄无声息地弥漫了一层雾霭,所有的一切都在毫无察觉中渐渐消失。

最后她也逐渐相信,雾霭之外没有别的世界—-约翰·贝利《献给爱丽丝的挽歌》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过于专注一件事时,就会忘记别的事,比如正在做饭,突然来了重要电话,等你处理完工作,才想起来菜还在锅里,早就烧焦了。

认知障碍就类似于这种情形的放大版,就像同时打开很多程序,操作其中一个时,其它程序就会被折叠起来。

很多记忆并不是完全消失了,而是暂时遗忘了,经提醒还会想起来,只是很快又会忘,因为记忆空间小了,无法启动多个程序。

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认知障碍,在很多老人身上都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不要让老人的生活有太大变化,因为他们无法启动多个程序。

忘记一些重要的人和事,有时是有意义的,它来自于潜意识的自我保护。

岸见一郎的母亲,是在62岁时因病去世的,那段时间,家人都非常痛苦,很久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父亲的潜意识,或许是选择了屏蔽痛苦,因而忘记了与母亲生活的经历。

如果老人记得的,都是愉快的事情,那忘记就成了一种福利。

03

有没有一瞬间,你突然发现父母老了?

或许你的父母还很年轻,或许他们还很健康,大多人的父母也并没有患上阿尔茨海默症。

可即使如此,有些准备,也是需要我们提前做的,因为早晚有一天,父母都会老去。

如何与日趋年迈的父母,不留遗憾的共处余生?

岸见一郎在《请你迷失在我身旁》一书中,给了我们一些启迪,这也牵起了我的很多记忆。

关于理解

书中讲了个故事:老师的母亲,常常忘记自己是否吃过饭,所以不停地走出来问:”我吃过饭了吗?”师母每次都会笑着回答:”您吃过了。”

这件事非常简单,可做起来却非常难。

比如关于健康宝和支付宝的使用,教了很多次,父母还是一次次地问你,有时便会不耐烦地说:不是说过很多次了吗?您自己试试不就知道了吗?

在我们心中,父母总是小时候能撑一片天的样子,当他们突然变得迟钝,我们在潜意识里是无法接受的;而父母会变老,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又常常感觉自己做得不够,于是习惯性地用钱去弥补;有时候还责怪他们为什么不舍得打车,不舍得吃好东西?

有件事是需要重新认识的:真正的孝顺,并不是给父母买多少好吃的,或者带他们出去周游世界;而是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

父母吃不多,也走不动了,有时就想安安静静地呆在家里,吃顿白菜豆腐,保着一生平安。

关于陪伴

奶奶在最后那两年,已经不太认得人了,只记得自己的名字,和早年评先进时戴的大红花。

她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吃饭、睡觉和出去遛弯儿。

爸爸有时候很奇怪,外面下着那么大的雨,奶奶为什么非要出去?她和外面的人又不认识。

后来我才明白,人老了是会孤独的,人多的地方才有生命力。

当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往事时,千万别烦;当这一次跟上一次说的不一样,别忙着去纠正,就当每次都是一个新的故事。

因为你想听的时候,可能已经没有机会。

书中有个片段,是作者与父亲的对话,很简单,却很打动我。

有一次我对他说:你整天睡觉,我可以不用来了吧。

父亲却说:有你在,我才能安心地睡觉啊。

陪伴本身,就是有力量的。

而活在当下,是我们在陪伴父母老去的过程中,学到的重要的人生意义。

关于接纳

人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看着身边的至亲一天天接近死亡,自己却无能为力。

这种无能为力会转化成愤怒和深深的内疚,一遍又一遍地侵蚀着我们的心灵和身体。

正如作者在书中写道:

母亲临终前,我一直在医院陪伴。

后来有一天,想着再这样持续一周,身体可能就受不了,就在第二天,母亲就去世了。

很长时间里,我一直很自责。

当亲人患病或离世,我们常常因无力感而责怪自己。

姥姥去世那两年,妈妈一度陷入抑郁,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姥姥,如果再多做点什么,如果早点发现,姥姥就能多活几年。

这种内疚感,一直伴随着她很多年,直到她的身体也变得不好起来。

我一直试图告诉妈妈,二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生老病死,都是不可抗力;她理智上明白,心里却过不去。

有时候,我们必须接受世事无常,接受人生是有遗憾的,接受有些事我们无能为力。

接纳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往前走。

因为我们身上是有使命的,就是把爱传递下去:从父母到我们,从我们到子女,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04

演员高亚麟,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父母,是我们和死亡之间,隔着的一堵墙。

当父母还在时,我们总觉得死亡离自己还很远;而当父母不在了,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就像是个”裸泳”的人,在直接面对死亡。

父母已然年迈,不再充满智慧,不再富有力量,甚至变得唠叨和健忘;可只要父母在,我们的生活就有一道希望的光。

作者在后记中,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父亲于2013年2月去世,享年84岁。

父亲曾经要求不让医生采取心脏复苏等措施延长生命。他最后在我和妻子的陪伴下,在医院平静地离世。

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流下了泪水,我呼叫他时,监护屏上出现了波浪。弥留之际,父亲似乎想说点什么……

我不在乎你记忆里出现的橡皮擦,我只在乎从现在开始的每个当下。

在与父母共处余生的时光里,我们也经历着自己的人生预演;这个过程,教会了我们很多。

如果衰老与死亡,是必须接受的结果,请你迷失在我身边,便是我们能做的最好选择。

【我是欣然,为大家分享心理知识,如果某些话题引起您的思考与共鸣,请打赏留言,感谢您的认可与支持】

附:#今天看了一本好书#

英国神经学家亨利·海德”画钟法”,用于阿尔茨海默症早期判断。

请被测者在纸上画一个钟,表盘上要有数字,时针指向11:10分或8:20分。

评分标准:

    画出闭合的圆表盘,得1分表盘上12个数字的位置正确,得1分将分针标在表盘的正确位置,得1分将时针标在表盘的正确位置得1分

结果:3~4分表明认知水平正常; 0~2分表明认知水平下降,最好及时去医院复查。

【当当】请你迷失在我身旁 ¥29.9 购买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