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历史源远流长,而佛造像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门类,流派众多,异彩纷呈,承载了历史的源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古天一10周年秋拍重要专场的「缘起—藏传佛教艺术」,涵盖金铜佛造像、唐卡、法器等篇章,涉及克什米尔、尼泊尔、西藏等地区风格作品,以期向藏家展示佛造像在各个地区、不同时期表现形式的异同。如16世纪的红铜鎏金宗喀巴佛造像,14世纪释迦牟尼像,18世纪译师唐卡等,这些佛像或清隽飘逸,或典雅端庄,或朴实自然,或雕饰华丽,都极具收藏价值。
本篇将介绍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罗文华老师撰稿的佛像和唐卡赏析
十六世纪 后藏 红铜鎏金宗喀巴 高16.3cm
来源:鸿禧美术馆
出版:《金铜佛造像图录》,鸿禧美术馆,P126.
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原名罗桑扎巴,出身于青海省湟中县宗喀地方,被后人尊称为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他年幼依当地僧人出家,学习了一些佛教显密教派法。16岁(1372年)前往西藏游学。从此,他在西藏遍访显密名师,学习各种教派,并创建了自己的独特理论,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标志着他的思想完全成熟。同时,他改戴黄帽,形成风气,被人称为“黄帽派”,或者简称“黄教”。黄帽本来是持律者所戴,他以此表明心迹,他将以一已之力,促进西藏佛教改革。在他的倡导下,西藏佛教界风气为之一变,僧俗阶层均赞同他整顿佛教教规,遵重戒律,规范僧人行为的做法。他的学识和僧风无人可及,被后人称为“第二佛陀”。在他之后,传出达赖与班禅两个转世系统,一直影响到今天西藏的宗教格局。
据传说,他小时候就曾见到过文殊菩萨,在他一生游学时,就曾多次得到过文殊菩萨的指引,加之,他智慧过人,学识渊博,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这尊造像中,宗喀巴大师身着袈裟,右肩莲花上有智慧剑,左肩莲花上有般若经,与文殊菩萨的持物完全一致,体现的正是二者之间教法上的父子关系。
造像为红铜鎏金,金水有部分磨损,可以感受到氧化后红铜的润泽。大师面庞饱满,表情宁静,双手施转法轮印各牵莲花,全跏趺坐于莲台上。莲瓣肥厚宽大,线条柔和。下承卷草纹三足椅,构思精巧,枝条繁密而不失典雅,带有明显汉风味道,令人联想到明代的家具造型。这件作品从构思到造型以及铸造技术均无可挑剔,当是16世纪造像中的精品之作。从其风格来看,具有后藏造像柔和优雅的特点,可能是扎什伦布寺一带的作品吧。
十八世纪 增长天王与多闻天王 69cm×49cm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世间护法神,相传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山腰上的四座山峰。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住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持宝剑,住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持蛇(赤龙),住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持宝幢,住北俱卢洲,各率夜叉守护。这幅唐卡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表现的是四大天王中的南方增长天王与北方多闻天王。
上部正中是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穿金色甲胄,手握宝剑,坐岩石上,面相忿怒,头光中心为红色,周围有黄色火焰。身体周围有跃动的云气。左侧有一名持剑匣的夜叉兵,回首望天王,作引导状。
下部正中是北方多闻天王,又名毗沙门,身为金色,穿甲胄,右手持宝长钩,左手托红色吐宝鼠,坐岩石上。吐宝鼠正在从嘴里吐出珠宝,地上铺满了数层各色摩尼宝。头光中为蓝色,周围有橙色火焰,身体周围有祥云围绕。天王右侧站立一夜叉兵,身着甲胄,右手持宝幢。
众所周知,多闻天王右手持胜幢,左手托吐宝鼠。这幅唐卡中,他却将手中的胜幢换成了长钩,而将胜幢交给童子。这种安排是相当独特的。不过,从画面布局来看,却是可以理解的。画面分上下,但山水云气不断,又似一个整体。二天王均属正面形象,也各有一名侍从夜叉,但是为了防止过分对称的僵硬布局,画师将增长天王的夜叉放在画面左侧,帮助主尊持剑匣;多闻天王的夜叉放在画面右侧,无物可持,于是将天王之兵器换为长钩,而将其标志性的胜幢交给夜叉。上下天王均为武士装束,忿怒形象,除了火焰纹可以显示他们的强悍勇武之外,云气则有意避免雷同。以上特点均显示出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变化的心态。画面有青绿山水,山石有明显的汉风,但是又有藏式的装饰效果,不过,画家对于云气的表现却颇得汉画的三味,我们看到,左侧山间简单敷白,云气若有若无,山石隐约,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此画山石错落有致,人物动静相宜,色彩浓淡有趣。背光中天空以淡黄色和灰蓝色为主色调,表明他可能受到藏东某种风格的影响,或者是藏东画师的作品。通常二天王组合的作品均为十六罗汉组画中的一张,此画当也不例外。
十八世纪 达赖喇嘛源流-贡嘎宁布 72×45cm
十八世纪 达赖喇嘛源-仲敦巴 72cm×45cm
清代,藏传佛教中各教派的上师传承体系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出现了成组的某一活佛转世系统的绘画作品,如表现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章嘉国师、嘎尔丹锡勒图呼图克图等清代著名的活佛转世源流作品基本上完整保存至今。其中以达赖喇嘛源流唐卡、班禅额尔德尼源流唐卡最为人所知。
这组达赖喇嘛源流唐卡由13幅组成,有若干存世作品。如在拉萨哲蚌寺二层的佛堂里至今仍供奉着一组达赖喇嘛源流的唐卡和造像。另外,故宫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一套唐卡,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西藏进贡的。瑞典著名的探险家斯文·赫定曾从北京买回一套,另外,法国集美博物馆也从中国内地买了其中的两幅
达赖喇嘛源流唐卡以七世达赖喇嘛为中心,只有他是正面形象,左右各列六尊传承上师,分别侧面向中尊,唐卡背后往往有藏文标明顺序,有时在画面中还标有尊神名字。如故宫这套主尊有藏文名。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排列出这个组合的成员,依次如下:
达赖喇嘛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在《噶当书》中确定了前六名早期上师(右1-3,左1-3)的传承名单,虽然他们中一些人,如八思巴传统上并非观音菩萨的化身,但当他们与后来的达赖喇嘛转世系统对接以后,就成为一种传统,只是两个不同时期传统的拼接痕迹还是相当明显的。从这组唐卡以七世达赖喇嘛为中心,目前见到最早纪年的一组唐卡就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即七世达赖喇嘛圆寂以后三年,至少可以推测出来,以13幅组成,一至七世达赖喇嘛为主体的组合最早完成于八世达赖喇嘛(1758-1804年)认定之后不久,大约在1760年左右,此后不断作为模本,反复被复制传播。
本唐卡也是这种组合唐卡中的两尊即仲敦巴和贡嘎宁波,分别位于左2位和右3位。仲敦巴(1004?—1064),全名仲敦·甲哇琼乃,是藏传佛教早期教派噶当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拉萨附近的堆龙,属于仲家族。从小学习读写,19岁受居士戒,随僧人学习中观、仪轨和宁玛派密法,随梵僧学习梵文和文法。
仲敦巴所处的时代正是西藏经过郎达玛灭法之后,佛教进入方兴未艾的繁荣期。当时藏西阿里国王请来了印度高僧阿底峡,在藏西传法已有三年,开创了上路弘法的大好局面。正要回国。1042年,38岁的仲敦巴来到阿里普兰拜见子阿底峡,成为他的大弟子。在他的恳请之下,大师决定前往卫藏传法。从此以后,他就一直跟随着阿底峡,接受了众多显密教法,而且将经典翻译成藏文。1054年,阿底峡圆寂于聂塘,仲敦巴遂成了阿底峡徒众的首领。1055年他和众师兄们在聂塘为阿底峡举行了一个极为隆重的追悼法会,会后建聂塘寺以作纪念。不久,他返回家乡,当地头人们请他到热振地方传法,他率众于1056年抵达那里,第二年建成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热振寺。从此以后仲敦巴便以热振寺为据点,授徒传法,创宗立教,建立了西藏佛教著名的噶当派。1064年圆寂于此寺。
仲敦巴一生只受过居士戒,没有出家,所以他的艺术形象也为在家居士形象,头发散披,身着藏式袍服。左侧的寺庙就是他建立的热振寺。左上角是他的上师阿底峡。右上角是噶当派重要的本尊蓝色不动金刚。下方有大黑天的一种独特化身贡布洛努巴。
贡噶宁布(1092—1158年),是萨迦派五祖中的第一位,被尊称为萨钦·贡噶宁波。贡噶宁布出生于当地名门望族昆氏家族。幼年时随父贡确杰波学法,父亲去世后,又随萨迦寺主持巴厘译师仁钦扎巴遍学佛法。同时他广拜名师,遍学显密各法,先后拜达玛宁布为师学习《俱舍论》,拜仁钦扎巴和党美朗材两位大德为师学习《中观》与《因明》,拜南库瓦兄弟为师修习《密集》和《大黑天》等法,在居曲瓦札拉巴座前修习卓弥译师和郭译师的传承的《喜金刚》教法,在贡唐瓦麦罗座前求学《胜乐》和《明王》教授,在布尚洛琼座前求学《胜乐》等法,特别在香顿确巴座前居留四年,专心道果法传授,后来此法成为萨迦派的主要教派。
1111年,贡噶宁布二十岁时,接任萨迦寺主持,行使萨迦派教主之权力。他大力宣讲显密教法,尤其重视教言道果法的教授。贡噶宁布主持萨迦寺达四十七年之久,为萨迦派的教法体系趋於完善、宗派势力的不断壮大,均作出了重要贡献。由於贡噶宁布的不懈努力,萨迦派在这一时期得到飞速发展,并在藏传佛教界崭露头角,其宗派势力急剧壮大,社会影响力也同时迅速扩大。
贡噶宁波作为独生子,承担了为昆氏家族繁衍后代的重任,终生未剃发出家。唐卡中,他也是世俗装束,前方是萨迦北寺,他父亲创立,他自青年住持该寺,终其一生。左上角是喜金刚形象,象征萨迦派密法的核心,左上角是毗卢巴,印度大成就者,喜金刚密法的实践者的传播者。下方有萨迦派标志性的护法神,大黑天的变化身之一,宝帐护法。
两幅唐卡具有明显的新勉唐画派的特点,地面景深由下往上平铺,青绿山水有明显的汉风,但是天空以淡蓝色渲染,上部以神秘的深蓝色表现宗教的气氛。线条流畅,色彩沉稳。
拍卖时间:12月6日 晚上19:30
预展时间:12月4日-12月5日 10:00-19:00
12月6日 10:00-14:00
拍卖地点:北京凯宾斯基饭店(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路50号)
更多拍卖信息请关注「艺度在线」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