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山暴乱事件后,美国社会充满对抗和争议,并让整个国家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于拜登来说,上一届政府饱受诟病的防疫政策急需调整,被疫情重创的国内经济也亟待重振,巨大的政治裂痕也急需弥合。然而,拜登总统宝座还没坐热,缅甸就发生了军事政变。
据英国BBC、美联社等多家媒体2月1日报道,缅甸发生了军事政变,总统温敏、国务资政兼外长昂山素季等“被军方拘留”。而就在国际舆论议论纷纷时,拜登政府却大发雷霆,警告缅甸军方不要试图改变大选结果。人们不解的是,其他国家都在静观事态发展,而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为何却火冒三丈,甚至大发雷霆呢?
近期,由缅甸文官政府与缅甸军方因大选发生严重分歧,双方关系紧张。2020年11月8日的选举中第二度赢得压倒性胜利。缅甸军方质疑大选存在舞弊,并找到了许多问题选票的证据,如重复投票,无身份证件投票等。军方想就此与执政党进行对话,但后者没有同意。随即缅甸军方高层表示,不排除军人政变的可能。1月30日,缅甸军方发表声明,强调将维护与遵守宪法,此举被视为在设法消除人们因军方高层言论引发的疑虑,但最终缅甸军方还是动手了。
缅甸政局的变化,总让人与美国联系起来。在美国眼中,缅甸一直有很重的分量,只是角色时好时坏。小布什执政时期,美国提出“邪恶轴心”概念,伊朗、伊拉克和朝鲜三国被明确定义为敌国。2005年美国进一步提出“扩大自由和民主”,“邪恶轴心”被扩大化。古巴、利比亚和叙利亚被列为“边缘邪恶轴心”,而白俄罗斯、津巴布韦和缅甸则被列为“暴政前哨”。美国觉得缅甸是一个军政府,而且与反美国家有种种密切联系,所以强势施压迫使其进行政治改革。
就在被美国列为“暴政前哨”时,缅甸国内政治却悄悄发生变化,甚至还在2010年释放了被软禁的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为此,美缅关系迅速升温,而当时拜登正是美国的副总统,他极力推动奥巴马访问缅甸。奥巴马访问缅甸期间与昂山素季进行了会面,并大秀盟友感情,激情拥抱,亲吻,并给予缅甸1.7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不过,美国对缅甸军方的敌视却是根深蒂固,因为他们始终不愿倒向西方,所以在美国的干涉下缅甸政局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和动荡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缅甸政局的变化也有自己的逻辑。“民主化改革”加速以来,缅甸看似融入西方潮流,与美国走得很近,但这一切的内在逻辑是缅甸要恢复昔日荣光。要独立,要发展,这是缅甸虽为小国但始终不放弃的长期追求。为独立,为发展,可以在大国间左右逢源,不同时期立场的变化,又是缅甸作为小国必须的生存策略。
而在过去数年,美国将缅甸视为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民主化改造”的样板,并辅以软硬兼施的手段促使其他东南亚国家“自愿”地做出改变,从而谋求美国的地缘战略霸权。一旦这些国家做出符合美国意愿的适当改革,美国就会给予相应的回应;反之,华盛顿就会施加以经济制裁、军事施压等强硬手段,迫使其退让和妥协。
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美国要对其他国家进行政权更迭,首先就要在这个国家培植反对派,并推动其上台执政。如果反对派无法取得政权,就要搞乱这个国家,由分裂而内战,由内战而出现人道主义危机,由人道主义危机而找到军事干预的借口。所以,对于缅甸军方扣押亲美政客,试图夺取政权,拜登政府岂能不火冒三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