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晚间,接通电话的第一刻,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医院呼吸内科80后青年医生李青林用干咳向记者“打招呼”。是的,他是一名已被确诊、正在住院的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患者。
从医生到患者,李青林很难说清,角色转换的那一刻发生在何时。记忆中,满是马不停蹄地救治、无暇顾及的症状“片段”:“我们医院是最早接触患者的医院之一,我又是呼吸科大夫。那时候病人特别多,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即使有点不舒服,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劳累的缘故。”李青林只能模糊地复盘:大约1月14、15日,他开始感到明显腰疼、心慌,一有剧烈动作就高速心跳,“但科里那么忙,病人在眼巴巴等着,哪能在意这点小事。”直到18日晚间,发烧已经很明显、身体实在盯不住了,他才去查。体温计标红到38摄氏度,CT、查血结果一出来,“我就知道完了,我中招了!”李青林说。
“当时什么感想?老实说,没空想!我还上着夜班呢,当晚有两个病人情况很不稳定,我确保做好相关防护后,就上场抢救去了。开始有空想事儿,那得第二天下夜班后去住院了。”
李青林想的第一件事是怎么瞒住家人,他们要是知道了,肯定得担心。为此,“撒些善意的小谎”是必要的:远在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比较好办,就说以后要在隔离病房上班,可能联系不畅,但自己一切都好即可。李青林坦白,早些时间,他病情时有反复,严重时呼吸困难、高烧,血氧饱和度一度只有91%,根本不敢联系家人。即使症状比较轻时,怕父母听电话察觉到异样,他也要反复调整呼吸,在病房最安静的时候才去“报平安”。
比较难瞒住的是妻子。两口子原来是同院同事,虽然后来妻子调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工作,但在原单位“耳目”众多。“没等我编好词,当天她就从其他同事那儿知道了。”妻子很担心,李青林很尴尬,“那时候大家都还不知道这个病毒可以人传人。如果她没在我们医院工作过,以我们不着家的忙碌程度,其实是有可能瞒过去的。都是医务工作者,她会相信。”事实上,李青林感染后不久,医院也确实包下附近酒店,安排参与救治的医生集中住宿。
欺瞒未遂,被妻子抓了现行的李青林没有迎来暴风骤雨式的责备。“你们想多了。她能体谅,都是医务工作者。”李青林表示,“她只是担心我,而且都担心到点儿上。开始担心我吃不好,因为这病的早期症状就是食欲差,后来则是担心我病情加重。”
这种担心持续到1月29日,他的病情终于趋于稳定。接下来,作为密切接触者而隔离的妻子则为自己重返工作岗位做准备,“她今天已经开始上班了。”李青林说,语气中透出“都是医务工作者”的两口子独有的情感,夹杂着惦念、惺惺相惜的那种。
“但是我还没法上班。”李青林说,虽然目前核酸检验显示病毒已经转阴,但前一天的影像学检查提示他的肺部还有新发病灶,咳嗽依然止不住。肺部的这些纤维灶如果不能吸收,可能会引发通气障碍;心率快的问题也还存在,医学上的心慌事实,让他号称的心态轻松、平和略显名不副实。
“就看接下来半个月的自我修复情况啦!”作为呼吸科医生,李青林很清楚肺纤维化对今后身体健康的长期影响,但他选择乐观面对,“毕竟我们是专业医生,对疾病有基本的认识,比普通患者心态放得要开,要重视但不要过度恐慌,大多数病人应该问题不大。而且我是很乐观的人,愁眉苦脸是一天,乐乐呵呵也是一天。那我就接受我不能改变的,好好改变我能改变的。”他说,好心态有助病情好转。所以,病情稍微稳定、下床活动后,只要见到有病人、同样感染的同事精神焦虑,他都积极安抚、热情开导。
“我们医院把我当典型鼓励大家,不小心就这样被你们媒体知道了!”李青林琢磨,这事被媒体捅出去后,最大的问题可能是病情暴露,“所以等我出院后得先跟父母坦白病情,坦白从宽嘛!也好,这半个月,我把一辈子的谎都说完了。”
除了在病房主动担当心理咨询师,李青林还“折腾”了不少别的事:住院前,李青林所在的医院防护物资就供应紧张了。他所在的病区已经不得已重复使用防护用品。很多医务人员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就是为了省一点资源。住院后,眼见着物资短缺情况越来越严重,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开始帮忙联系到处找物资。“后来病情反复,体力跟不上,加上最近各处都想办法给我们捐赠,我们医院也有了专门的接洽途径,我就没再折腾这事儿了。”
不折腾物资,改折腾别的。网上开通了医生的疫情应对热线,面对公众和患者的咨询,在线答疑问诊。只要身体耐受,李青林就尽力接受咨询。
住院的日子好像特别漫长,长到他可以有很多时间想以后的事情。
“以后出院了,如果身体允许,我想接着跟大家并肩作战。”李青林说,自己是医院第一批被感染的医生,这也意味着他是第一批出院的医生。“这也是‘好事’,出院后一段时间内身体会对这个病毒产生抗体,我就可以到更危险的岗位去,把风险留给自己,保护未被感染的同事们。”说这话时,他也坦言自己已经看到相关报道,“真想早点回去。”
“以后疫情过去了,我还想能休个长假,十天半个月那种,自驾带家人出去走走。”他说,从医是他从小的梦想,所以工作13年来,很少休息。经此一疫,对生活和事业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再忙也要适当体会生活,从医是一辈子的事情,不着急,慢慢来。”
“以后生活工作回归常态了,我还希望大家能像现在这样与医生并肩作战,对抗病魔。”李青林说,住院期间,他从来没有一刻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后悔过,但当看到有奋战在一线的同事同行遭遇患方暴力对待,还是感觉很气愤。“每次我们都是拼命站到患者的角度想,尽量理解他们的行为。但这样的换位思考,不应该只有一方做。我们就算再忙再累,也巴不得把所有的患者都收入院,这在任何时候的不会变。”李青林说,希望大家对医务工作者再多些理解和体谅,今后都是。
来源:健康报记者 崔芳 通讯员张林
编辑: 彭艳
审核:陈会扬 闫龑 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