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将“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作为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标准,这提示湖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诊断不再依赖核酸检测结果。
日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教授在朋友圈发布“强烈推荐CT影像作为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首选诊断方法”言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是根据医学科学和临床经验所得。”张笑春5日对此公开说明,“病毒核酸检测是最终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无创诊断的金标准,然而检测结果‘CT阳性、核酸阴性’的结果,可能影响临床排查。目前核酸检测特异性高、敏感性偏低,不排除存在部分假阴性。”
她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被发现不久,检测和诊疗还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加上核酸试剂盒研发时间较短,现有采样人员紧缺,检测时间相对较长等因素,短期内对大量密切接触、家庭留观及高度疑似患者检测排查存在一定困难。
“CT检查方便、快捷、直观,在基层医院易于普及。虽然CT只是辅助诊断手段,但在防控形势严峻的今天,武汉等地区的防控必须采取‘不放过一个’的非常规手段,减少交叉感染。”张笑春说。
张笑春提醒,CT阳性和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也要被纳入隔离治疗,非常时期“宁错勿漏”,即使是其他病原体肺炎,也会因为及时治疗而受益。这样才能尽快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使尽可能多的人不被感染,感染的无症状患者能及时被发现和及早治疗。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中华放射学会神经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徐海波教授表示,CT既是专业手段,也是循证工具;既是诊断者,也是评价者。CT作为快速诊断有特有优势。在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CT筛选或将成为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首选方法。
延伸阅读:致敬看不见的医生:核酸检测医生双手被捂出红斑,忙到凌晨是常事
49岁的陈军是武汉市肺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负责患者核酸检测工作。疫情发生以来,这位有着12年党龄的老党员,持续奋战在一线,忙到凌晨两三点是家常便饭,双手因为长期捂在橡胶手套里,红肿严重,皮肤上长着一块块红斑。
陈军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毕业,已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工作了19年。从1月初开始,医院检验科27人全员上阵,血常规、生化、免疫、微生物、病毒检测……马不停蹄。起初,没有核酸检测试剂,每一例疑似病患,都要进行排除性诊断,对已知的流感、肺炎等病毒进行检测。
“有了试剂后只用做一项,但检测数量大,并不轻松。”陈军告诉记者,病毒核酸检测只有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能做,每天需要检测的数量,少则100多例,多则300余例。一次核酸检测,从标本处理到核酸提取扩增,再到检测结果,要用约6个小时。实验室一天进行两批次检测,这意味着他和同事需要不间断地工作12个小时以上。
与战斗在病房里的医生不同,检验科医生藏身实验室内,每天与病毒打交道,是外人看不见的医生。与病房里的医生相同的是,他们也要穿戴护目镜、防护服、橡胶手套……只有全副武装,才能与病毒“面对面”。
陈军患有小儿麻痹症,虽然不影响行走站立,但与普通人相比,他的体力和精力都要差一些。每批次的提取检测有10余个步骤,全程要高度集中精神进行操作,尤其是最容易感染的标本处理及核酸提取阶段,丝毫不能分神。“很累,但我不能退缩,外面还有那么多人在等着这个结果,咬牙也要坚持。”陈军说。
实验室是密闭空间,再穿上防护服,闷热难耐。橡胶手套里,汗水无法排除,手部十多个小时处在湿润环境中,导致皮肤发炎红肿,长满红斑。
“每个人都有这种情况,我可能因为体质的原因严重些,但不影响工作。”陈军小心地在红肿处涂上艾洛松软膏,缠上纱布,一跛一跛却坚定地向实验室走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第五版诊疗方案公布 更正疑似病例判断的标准
2月5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专家解读最新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呼吸道症状”列入疑似病例判断标准,而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对于病毒的传播途径,第四版诊疗方案中的描述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第五版诊疗方案则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染途径尚待明确”。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目前大部分病例都是以呼吸道传播、飞沫传播为主,但是粪便当中也检查出核酸检测阳性,所以也不排除经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方案中对于传播途径的描述是基于疾病的临床和发生、发展特点,及时把相关经验纳入其中,以指导临床的实践。
“第四版诊疗方案中已经把粪便的检查作为送检标本之一。”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表示,包括鼻咽拭子、痰液、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在内的标本,都是可以送检的,因为在这些标本中都可能会发现核酸阳性。
李兴旺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有没有气溶胶传播的情况,目前是不明确的,包括在粪便中查到病毒后会不会有肠道传播途径,目前也没有更多的证据。
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新版诊疗方案将传染源改为“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病例诊断分型里增加了“轻型”,变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四类。
“随着检测能力的提高,我们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不仅有肺炎的表现,有一部分病人表现比较轻,没有肺炎。”李兴旺表示,这部分病人有发热,有中低热、轻微乏力,偶尔有干咳,病程史中没有肺炎。这些患者虽然病情轻,但是仍然具有传染性。“在诊断分型中,我们把这一型加在里面,是为了把这部分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更好地控制传染源。同时也对病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
“有呼吸道症状”可能被列为疑似患者
在第五版诊疗方案中,有关疑似病例判断的标准,除了“发热”,还加入了“有呼吸道症状”。“我们发现轻症病人有低热或者呼吸道表现,所以,对疑似病例中的发热症状做了更正,增加了‘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李兴旺透露,目的也是为了早期发现病人,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治疗。“未来有可能因此导致疑似病例数量的增加。”李兴旺说,如果能够及早把这部分不太典型的病例搜索出来,对于控制疫情、控制传染源也是很有好处的。
来源:综合@新华视点、长江日报、北京晚报流程编辑:TF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