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将成为全部中国人此生难忘的一年,2019年年末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对中国的影响乃至全球都将是巨大的。最牵动人心的是前线的物资是否充沛,目前,疫情形势严峻,做为抗“疫”前线的医用物资,医用防护服供不应求,仅武汉一线的医用防护服需求,就已远远超过正常时期我国产量供给。
湖北提出的医用防护服需求清单一度高达每日10万套,其中武汉每日需求5万套。而2019年,我国国标医用防护服总产量仅40万套。
医用防护服是目前武汉、湖北,乃至全国最紧缺的防疫医疗物资之一。而这一产品在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就在湖北省仙桃市。
医用防护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医疗环境下医护人员穿戴的各类服装,如日常工作服、外科手术服、隔离衣以及防护服等。
医用防护服的分类
医用防护服的作用是隔离病菌、有害超细粉尘、酸碱性溶液、电磁辐射等,保证人员的安全和保持环境清洁。根据应用环境及功能不同,医用防护服对于液体及细菌渗入有不同的标准等级,所采用的材料也各不相同。
按照基本功能大致可分为重复使用型和用即弃型(一次性)两类。
重复使用型防护服每次使用后都要进行洗涤和消毒,操作不方便,大大限制了它的织造结构,而且使用一段时间后,其防护性能有所下降。鉴于此,国际上逐渐采用一次性非织造(无纺布)材料制成的防护服。这种防护服,经过进一步的抗菌、抗静电等处理,手感和性能跟传统纺织品比较接近,而且价格较低。因此,在医疗领域的隔离衣和防护服中应用较为广泛。
医用防护服生产材料类型
防护服因其所用的原材料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目前国内市场上正在销售和研发的几种医用防护服所用的非织造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医用防护服生产工艺
用于医用防护服制造的非织造布的方法主要有纺粘法、水刺法、闪蒸法、SMS复合材料等。
纺粘法无纺布主要利用化纤纺丝的方法形成聚丙烯长丝,再借助气流或机械的方法分丝成网,其在手感和性能方面很接近于传统的纺织品;水刺法无纺布,是通过高压水柱高速水流对涤纶、锦纶、丙纶等纤维纤网喷射,使纤网中纤维运动而重新排列和相互结,以达到固结成布的目的;闪蒸法无纺布,以聚烯烃为主要原料,采用静电分丝,使丝条在拉伸过程中相互摩擦形成静电分丝,彼此相互排斥保持单纤维状态,然后靠静电装置使纤维凝聚成网,纤网再经热轧而成;SMS复合无纺布,就是将两种以上性能各异的非织造纤网通过化学、热或机械等方式复合在一起,或者是结合不同的成网工艺制造的无纺布。
而对于防护服的主要生产设备来说,用下图说明,再合适不过了。
医用防护服通常采用闭合门襟设计,也就是内部拉链闭合,外部粘合门襟,这样的设计除了更好的穿脱之外,能让贴合更加紧密。为了让医用防护服更加贴合,其袖口、脚踝口、帽子皆为弹性收口设计,其目的是为了加固防护服与其他防护用品搭配时,密合性更高,也防止粉尘或液体从该处进入内部。此外,为了方便行动和工作,为穿着提供更好的灵活性,防护服的腰部通常通过弹性橡筋收紧,以增加工作效率和使用安全性。这其中的缝合、上拉链、魔术贴、上松紧等工艺基本都由平缝机来完成。而合袖、合裤腿、合帽子包边的工作则由包缝机来完成。
除了以上这些设计外,为了让防护服能达到更高的密封性,当缝纫好防护服后,需要经过压胶机将防护服中所有线迹、针孔进行压胶密封,以防止粉尘或液体从缝纫的针孔中进入,增强防护服的隔离性能和使用安全。
防护服主要生产设备
平缝机和包缝机
医用防护服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应的标准,但有所差异。目前国际上较通用的标准是美国NFPA标准和欧盟的EN标准。美国的医用防护服标准是由NFPA(美国国家防火协会)制定的“NFPA1999:2018”,适用于医疗急救,欧盟的标准则是由CEN(欧洲标准委员会)制定的“EN14126-2003”,适用于对细菌、血液及微生物的防护应用。
在我国,医疗防护服对应的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908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性能指标:
01 结构与外观
防护服由连帽上衣、裤子组成,可分为连身式结构和分身式结构。防护服应干燥、清洁、无霉斑,表面不允许有粘连、裂缝、孔洞等缺陷;防护服连接部位可采用针缝粘合或热合等加工方式,针缝的针眼应密封处理,针距每3cm应为8针——14针,线迹应均匀、平直,不得有跳针;粘合或热合等加工处理后的部位,应平整、密封,无气泡,装有拉链的防护服拉链不能外露,拉头应能自锁。这些外观上的规定是为了保证防护服的安全可靠性,防止小的缺陷对医护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
02 液体阻隔功能
在抗渗水性上,防护服的关键部位(左右前襟、左右臂及背部位置)静水压应不低于1.67kPa(17cmH2O),防护服的抗合成血液穿透性应不低于1.75kPa,防护服外侧面沾水等级应不低于3级的要求。这几项都是防止病人的体液、手术消毒剂或冲洗液等透过防护服危害医护人员。
03 过滤性能
防护服关键部位材料及接缝处对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应不小于70%。该项指标保证了防护服对病毒载体(飞沫、微尘等颗粒物)的阻挡效果。
04 舒适性
防护服材料透湿量应不小于2500g/(m2·d),此项指标确保医护人员的正常散热与排汗,减轻因长时间穿着造成的不适感受。
05 微生物指标
防护服中不得检出大肠菌群、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细菌菌落总数不大于200 CFU/g,真菌菌落总数不大于100 CFU/g。此项指标确保几种病害微生物不会附着于防护服表面。
06 服用功能
防护服关键部位材料的断裂强力应不小于45 N,断裂伸长率应不小于15%,带电量应不大于0.6μC/件,静电衰减时间不超过0.5s,原发性刺激记分应不超过1分。该指标使防护服满足了基本穿着需要。
07 环氧乙烷残留量
经环氧乙烷灭菌的防护服,其环氧乙烷残留量应不超过10μg/g。该指标规定了杀菌剂残留量,避免对医护人员造成伤害。
在以上七个指标中,直接与防护作用相关的是第2个(液体阻隔功能)与第3个(过滤性能),都是通过阻断病毒传播,以实现防护的目的。据新闻报道,个别地区出现了医护人员感染的情况,为保证一线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的有效防护,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充足保障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的供应,为医护人员保驾护航。目前,由财政部牵头,各地政府已经大量采购国际市场的医用防护服,支援一线医护人员。
我国的防护服分级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T 1499-2016 《医用防护服的液体阻隔性能和分级》,其将医疗防护服一共分为了4级,等级越高,防护性能越好。
国际上,欧盟标准EN14126-2003《防护服-抗传染源防护服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将防护服一共分为了6类,带有“B”字母标记的为生化防护服,可用于医护人员防护;美国标准NFPA1999:2018《紧急医疗行动的防护服和装备》,对防护服和装备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未对医用防护服进行分级。
第一批政府兜底采购收储的产品目录出炉!
2月9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以及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发挥政府储备作用支持应对疫情紧缺物资增产增供,对企业多生产的重点医疗防护物资,全部由政府兜底采购收储。
这是继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2月5日强调疫情过后富余的产量,政府将进行收储后,官方正式发文明确。
当然,目前口罩等防护用品仍有较大缺口。2月8日,湖北省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湖北省副省长曹广晶称,目前湖北防护品企业复工率达到100%,但防护服、N95口罩需求依然有较大缺口。
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驰援疫情防控。除了从事医疗器械、防护产品的企业加班加点生产或紧急扩产以外,一批原先不生产防护产品的上市公司火线上马相关生产线。
第一批政府兜底采购收储的产品目录包括:医用防护服,N95医用级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一次性使用口罩,生产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等重要原材料,医用护目镜、防护面屏、负压防护头罩,医用隔离衣,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经卫生健康、药监部门依程序确认治疗有效的药品和疫苗。
通知明确,支持生产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的企业抓紧释放已有产能,进一步增加产量,尽快实现满负荷复工复产,支持有关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添生产线(设备)迅速扩大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尽快实现转产,重点生产应对疫情急需的紧缺医疗物资。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资质、生产场地、设备购置和原材料采购等实际困难,促进上下游生产良性循环,提高全产业链生产能力。
华西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从整体来看,医用口罩生产技术壁垒不高,主要瓶颈在于医用资质和原材料供应。口罩的自动生产线采用成卷的无纺布,自动切割成口罩的外形,叠压后焊接耳带,经过消毒等程序包装成品,全过程均为全自动化。医用外科口罩需要的原材料包括无纺布、熔喷布、滤材、环氧乙烷灭菌、纸塑包装材料、耳带等,原材料准时供应和人员到位是决定目前产能恢复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