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解读:口罩可用电吹风加热消毒达到重复使用的效果

中新网上海2月9日电9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的建议与关心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育部/卫健委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联合公共卫生学院,在《微生物与感染》杂志在线发表科研论文《安全、快捷再生一次性医学口罩的实验研究》证实:使用后的一次性医学口罩,以家用保鲜袋包裹,家用电热吹风处理30分钟后可再次使用,不影响其原有的滤过截留效果,并可灭活污染的病毒。

于是我就找到了这篇《安全、快捷再生一次性医学口罩的实验研究》仔细研究了下,看看大家期待已久的针对重复使用口罩的专业权威研究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先说结论

结果显示电吹风机 30min 热风处理后病毒基因组拷贝数降低至原来的 1/1 000 000~1/10 000 000,接近未感染组,但烘箱 56℃ 30min干热处理仅灭活部分病毒。2 种热灭活方式对口罩的 PM2.5 滤过截留效果无显著影响。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安全、便捷的处理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方法,为个人防护用品口罩表面污染病毒的灭活及其再生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从结论来看,这种电吹风灭活的方式对于PM2,5截留效果没有显著影响,也即是说,口罩本身的静电棉过滤性能没有收到大幅度的改变,应该说达到了重复使用的标准。

这篇文章使用的操作方法是

从方案来看,科研人员使用的还是非常接地气的方案,手边就有的保鲜袋裹住,然后都是家用的电吹风,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对于其具体的细节操作方案,他们是这样表述的:

将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置于锡箔纸上,在口罩蓝色的防水层表面3个不同位置滴加流行性感冒病毒A/PR8悬液(图1A),每个位点滴加10μL(含3.6×105pfu 病毒 )。口罩表面的病毒将采用下述2种方法处理(每种方法3个口罩)。 ①用普通烘箱干烤:将滴加病毒的口罩(下垫锡箔纸),放入铝盒,加盖后放入普通烘箱, 56℃ 30min干热处理(56℃ 30min通常为灭活血清等标本中病毒的条件),见图1A。干热处理后,口罩表面可见病毒悬液斑痕,由于口罩表面的疏水性,待病毒洗脱后,病毒悬液斑痕溶于洗脱液,斑痕消失(图1A),口罩表面的疏水性无明显改变(图1A,向下箭头所指)。 ②用家常用电吹风机热风处理:将滴加有病毒的口罩用保鲜袋包裹,在口罩上方约10~500px处电吹风机加热吹风(最大档),电吹风机热风处理1min 30s 后,风口温度可升至70℃,并持续维持在该温度),热风处理共30min。口罩先用保鲜袋包裹是因为口罩表面疏水性强,不便于热风处理,为防止吹风将沾染的病原体散布,可将10 μL病毒悬液(含3.6×105 pfu病毒 )滴加于口罩的褶皱层中,用保鲜袋包裹,然后加热吹风(图1B)。30min热风处理后,洗脱滴加于口罩的病毒,电吹风机热风处理不影响口罩表面的疏水性(图1B,向右箭头所指)。

微波炉 干热箱效果存疑

对于其考虑的其他消毒方案还有介绍,基本上都是在线的资料,有一定可信度。从其表述来看,对于烘箱的干热消毒,电吹风机热风处理灭活病毒的效果优于烘箱干烤。

从消毒效果上看,电吹风的效果约为烘干箱的10 000倍?

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实际上很多人都觉得56度 30min是很多专业人士推荐的杀毒策略,怎么会没效果呢?

个人觉得可能56度温度有点低了,到达口罩静电棉层的温度不均匀,甚至很可能没有达到56度,建议开高点更保险。

​看到烘干箱是这样的表现,着实有点吓人。。

对于微波炉消毒的方法,这篇文章指出其金属鼻夹的处理可能带来其他问题所以没检测,言外之意也是不合适的。

总结来看,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科学依据,较高温度的电吹风加热法是可以有效灭毒的,不过还是要注意电器用电安全。也不必盲目选择,权衡好利弊综合自身条件选择合适自己的消毒方法就好。


PS:之前写过一篇《肺炎疫情下外出消毒流程思考 消毒方法选择、消毒剂使用和建议》现在补充进来,给大家做做参考。

根据卫健委的建议,结合普通人实际情况,我自己整理一个简化的消毒流程

需要的器材:一次性(医用)手套,喷雾瓶,消毒液,口罩,消毒柜/空间

出门

1.戴好口罩,检查气密性

2.去比较危险的场所可以准备应急物资,包括但不限于备用口罩,免洗消毒液,一次性手套等

3.离家可保持通风

回家

1.进门前,如果是一次性口罩处理完之后门外丢弃,如果是重复使用口罩,进门后进入2

2.换上一次性手套

4.脱下外套,鞋等放到阳台等人员不常去的地方,对衣物进行消毒,强迫症的话可以对房间,厕所等路过的地方尤其是身体接触的部件(床头柜、门把手、浴室、洗手间、洗手池、桌子等地方)也进行消毒

5.回到房间内,摘下口罩/防毒面具放入消毒柜开启消毒,如果不放心的话,眼镜,钥匙,手机等均可以放入消毒

6.退出房间,摘下一次性手套消毒后丢弃

7.使用消毒液清洗手部(卫健委推荐使用速干手洗消毒液)

注意事项:

1.穿戴取下口罩时尽量不要触碰外表面

2.用手接触自己的皮肤、眼睛、口鼻等,必须接触时先进行手卫生

3.强烈建议对手机,笔记本,智能手表等经常使用的电子产品进行消毒


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

目前还是更推荐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所明确有灭毒效果的消毒剂

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大部分消毒剂可有效灭活病毒,但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应避免使用含有氯己定的手消毒剂。

简单来看

有紫外线和高温消毒法 物理消毒

还有就是医用酒精,84 消毒液、漂白粉、含氯消毒粉或含氯泡腾片等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化学消毒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消毒剂,如酚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暂时先不说,之后再单独写一篇探讨下

对于物理消毒

紫外线——适用的主要是“平整,坚硬表面”的物体,消毒效果好。因为UVC紫外线穿透力很弱,一张纸都可以阻挡,所以物体表面多孔材质,结构复杂的,单靠紫外线不可能做好消毒

中温/高温——研究表面冠状病毒56° 30min下会被灭活,保险起见可使用60°以上温度加热灭毒,注意有很多物品不适宜温度过高,比如防毒面具的硅胶和塑料高温下会加速老化,口罩易燃更不行。

这里更推荐的就是60-70度的干热法,避免蒸汽加热对于物品结构性状的改变。比如小孩子用的奶瓶消毒柜就很不错。

对于问题所描述的电吹风是否可以当做干热法,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干热法

干热灭菌的方法有①焚烧:用火焚烧是一种彻底的灭菌方法,破坏性大,仅适用于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等;②烧灼:直接用火焰灭菌,适用于实验室的金属器械(镊、剪、接种环等)、玻璃试管口和瓶口等的灭菌;③干烤:在干烤箱(hot air sterilizer)内进行,加热至160℃~170℃维持2小时,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适用于耐高温的玻璃器皿、瓷器、玻质注射器等;④红外线(infrared):是波长为770nm~1000μm的电磁波,以1μm~10μm波长的热效应最强。红外线的热效应只能在照射到的表面产生,不能使物体均匀加热,常用于碗、筷等食具的灭菌;⑤微波(microwave):波长为1mm~1000mm的电磁波统称为微波,可穿透玻璃、塑料薄膜与陶瓷等物质,但不能穿透金属表面。微波炉的热效应分布不均匀,灭菌效果不可靠,用于非金属器械及食具消毒。 干热灭菌比湿热灭菌需要更高的温度与较长的时间。

可以发现,所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温度范围的消毒措施都是不可靠的,而口罩的织状物对于温度又极其敏感,静电棉的燃点大约在100-200度左右,但是有的吹风机出风口温度就能达到100度以上,虽然口罩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了阻燃材料,根据GB 15980-1995的标准是点燃后燃烧时间不大于5s


对于化学消毒

我觉得应该综合来看具体环境中适用哪些消毒剂,比如84效果固然很好,但是适用范围很窄,异味很大。比如外套如果不洗可以考虑医用酒精喷雾,而不是84。

我个人是很不喜欢医用酒精洗手的, 酒精可以抑制细菌,所以一般油性肌肤使用的护肤品里会有一些。但是也有副作用,由于酒精会带走皮肤水分,所以容易使肌肤变干,另外毛孔会粗大。干性肌肤用了以后肌肤问题更加严重,而敏感性肌肤可能会对酒精产生过敏反应。

另外清洗手部的消毒液建议可以使用加入高分子聚合物成分,比如PHMB等,人体不吸收,只要不雾化吸入还是很安全的,按卫生部的消毒技术规范可以用于黏膜消毒。高分子聚合物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会形成保护层,持久抗菌,并且是很广谱的杀菌,基本上是通杀的类型。


其实我觉得化学消毒的掣肘很多的,比如适用危险,灭毒浓度,适用范围都有诸多限制:

1. 医用酒精不要在有明火环境下使用,特别是喷雾容易引发爆炸

2.84消毒液会和尿液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厕所使用特别注意

3.其他的消毒剂,包括PCMX等消毒剂可能存在刺激性问题,家里有宝宝或者老人的还需要考虑是否 刺激呼吸道反而会引起咳嗽,适得其反。

4.如果家里有宠物有些消毒剂(例如PCMX,84)还不适用,这些都需要综合考虑。

尤其是对于初次使用消毒液的小白来说,正确规范使用化学消毒剂其实是很难的,就单单有效的灭毒浓度,普通人就很难掌握。目前包括丁香医生在内的都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中的诸多限制,同时采信的文献有限,很多方案还值得商榷。

综上来看,个人更推荐使用物理消毒法,由于正常人居家生活,没有高危情况,物理消毒+日常消毒液勤洗手就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

如果非要推荐安全简单的化学消毒剂,那么只能去寻找第三代或者第四代消毒剂了,包括PCMX,季铵盐,TTPC等等。

如果买不到以上的消毒剂而急需使用可以尝试购买宠物用消毒剂,用起来会更加安全,我咨询了一位从事兽医行业的朋友,包括安立消(月苄三甲氯铵,复合季铵盐),卫可等均可,听说也都供应武汉了,如果家里本来就有宠物,使用这些就更合适了。

最后,如果像我一样暂时还买不到某些消毒剂,那么其实还可以再琢磨琢磨,从整体去思考合适自家消毒的解决方案,我也在咨询一些医药学界的人士看看是否有更安全方便的方案,之后会再探讨。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