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cctv《大家》节目组采访钟南山。记者准备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中国再出现像非典这样大规模的传染疾病,相关机构能够即时控制并妥善解决吗?”
那时的钟南山,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当时的他没有想到,2020年的1月,84岁的他将再次挂帅出征。
在距离非典17年后的今天,面对武汉新型肺炎的紧迫疫情,在镜头前面几度哽咽。
从1月20日,武汉肺炎疫情爆发后,钟南山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接受白岩松采访,肯定新型冠状病毒能够人传人。
到1月30日,他在媒体面前落泪,说“武汉是英雄的城市,一定能挺过去”。
短短十天以来,他说的每句话,人们都深信不疑。
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甚至将他说的话编辑成图片,便于民众传播。
在疫情爆发,流言四起的背景下,钟南山究竟有何魅力?为什么他说的话我们都相信了?
故事还要从17年前说起。
非典的尘封记忆
2002年12月,广州军区总院迎来了一个从河源市转入的肺炎病人,该病人呼吸困难、持续高烧、神志不清。
这个病人名叫黄杏初,三十六岁,在深圳一家饭店担任厨师。当他来到军医总院的时候,已经病重到浑身发紫。
医生护士们一拥而上对他进行抢救,在常规抗细菌药物均无效的情况下,过了7~8天,病人却渐渐好转了。总院的医生们松了一口气。
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命运的蝴蝶已经煽动了翅膀,一场名为“非典”的暴风雨就要来了。
不久后,曾经救治过黄杏初的河源人民医院传来一个骇人的消息,曾与黄杏初接触的11名医护人员,均出现了和他相同的症状。
广东省卫生厅知晓此情况后,派出专家组到河源市调查。
遗憾的是,专家们未能分离出病原体,也未能检测出医院基础设施的其他异常。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更令人遗憾的是,2003年的春节,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早一些。
春运,这一中国特有的短时间内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如期上演。成千上万的打工者离开广东,涌向祖国四面八方的家乡。
2003年2月,春晚载歌载舞,万家灯火不灭。
同样喧嚣的还有广东大街上呼啸而过的120急救车,同样不灭的还有广东各大医院急救室里面的灯。
一双眼睛悄然注视着这一切,这双眼睛属于时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所(简称呼研所)所长的钟南山。
敢说真话的逆行者
春节这一天,他所在的呼研所,全体医护人员放弃休假,严守岗位,收治病人。面对从未有过的疫情和尚不清楚的病原体,他忧心忡忡。
疫情始于星火,而后燎原。北京、香港等地相继成为重灾区。
2003年2月18日,在各方催促下,时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首席专家的洪涛,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论:
“引起广东非典型肺炎的病因基本查清”,元凶是“衣原体”。衣原体是一种微生物,使用抗生素就能起到治疗效果。
听到这一结论的钟南山大为震惊。
在洪涛的结论已经被北京方面新华社等官方媒体盖章后,在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会议上。钟南山沉默良久,却仍然摇了摇头。
如果是衣原体感染,患者应伴有上呼吸道炎症。钟南山曾反复观察病人口腔,无一具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而且他本人自非典疫情以来,尝试大量使用各种抗生素对非典病人进行治疗,却没有任何效果。
非典的元凶绝不是衣原体,而是某种尚未知晓的病毒。
这种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认知,在当时恰恰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好在有一家媒体,和他一样敢说真话,这家媒体是《南方日报》。
在采访钟南山后,《南方日报》记者顶住压力发文,将质疑之声传向大众:
无独有偶,2003年4月,钟南山再次证明了自己敢说真话,逆势前行的决心。
在国家相关机构组织的非典疫情发布会上,会前有人给钟南山打招呼,本次发布会要以稳定民心为主。
果不其然,在会上,有关部门声称”非典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钟南山震惊了,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的他怒气冲冲的说:
“现在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说控制疫情?”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敢说真话,这是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在人们记忆中留下的深刻烙印。
如今历史重演,他的一言一行,当然掷地有声。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cctv电视栏目《大家》中,记者采访到了曾经的非典患者梁合东,他从病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有温度的钟南山。
患病当下的梁合东,病情快速恶化,被医院下了3张病危通知书,医生们已经不敢和他接触。
而后他被作为重症病人转院到呼研所,当时的他极度暴躁、恐慌,呼研所的医护人员不得不将他捆绑才能固定。
就在这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来到他的身边。
“你知道我是谁吗?”钟南山问道
“你是钟教授” 梁合东颤抖的说,在电视播报不断的疫情防治新闻里,他数次见过这张脸。
“你不要紧的,你这个不是最重的,能恢复” ,钟南山苦口婆心的一句话,就这么成了梁合东对抗病魔的强心剂。
挺过非典的梁合东不由感叹: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医生首先也是人,面对传染性如此之强的病毒,恐惧是人的本能。
“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是钟南山面对恐惧的答案。
“当时医务队伍太恐慌了,我这么说,就是为了把医生队伍先稳定下来”。
事实上,“医生”这个理想,在他的童年就已埋下种子。
钟南山1936年生于一个医生世家,父亲钟世藩是享誉世界的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是华南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0年,10几岁的钟南山,就在家门口的小院子里面,和父亲一起,用小白鼠做医院实验。
当时他家里养了三四百只小白鼠,父亲从医院下班回到家后,又乐此不疲的做实验搞研究的样子,刻在了小钟南山心里。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1955年,钟南山顺利考入北大医学院,开启自己的医学生涯。
数十年后,钟南山的父亲75岁了,由于眼疾,他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到东西,但仍然笔耕不辍,坚持写书。
“不要写了”钟南山劝父亲
“不写了干什么?等死吗?”父亲质问他
“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留点东西,才不算白活”
已经不惑之年的钟南山听到这句话,又一次感觉醍醐灌顶。
这本书后来得以出版,它是:
如果说医生的责任和使命感是父亲对他的启蒙,那么仁爱便是母亲给他的礼物。
“人情味,有爱心”是钟南山回忆起母亲时,提到最多的词。
在钟南山考上北大医学院的那一年,家中并不宽裕,勉强能够供他读书。
开学之前,钟南山将班上同学考上北大物理系但是没钱读书的事情,告诉了母亲。
母亲面露难色,连连叹气。却在第二天钟南山出门时,母亲往他的手里塞了十块钱,告诉他给同学拿去凑学费。
那是1955年的10块钱,放到今天最少也是几千元了。况且当时不比现在,家家户户手里的钱本就不多。
在原生家庭优渥的土壤中茁壮的长大,如今的钟南山,身上具备一切人们期待医生应该有的样子。
专业、耐心、不冷漠、有爱,在武汉肺炎肆虐的今天,这样的形象带给人们极大的安全感。
极致自律
1959年,还在北大读书的钟南山作为一名非职业运动员参加全国运动会,在400米栏项目中以54.2秒的成绩打破了当时的全国记录。
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锻炼身体,如今84岁的他,做起俯卧撑、引体向上仍然不在话下,浑身的肌肉是年轻小伙子也没有的身材。
除了锻炼身体,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他也把自律演绎到极致。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79年,已经43岁的钟南山赴英国留学。英语基础薄弱的他,为了练习英语。坚持用英文给父亲写信。
每次父亲回信的时候,会把他寄回去的信一起寄回,上面有父亲密密麻麻用红笔的批注,告诉他哪个地方写错了。
就这样钟南山坚持了一年,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常常臣服于自己的懒惰、拖延,羡慕那些说到想到就能做到的人,那么在风暴面前,我们自然也更加愿意相信这样的人。
院士、战士、国士
即使如钟南山这般卓越的人,身上也存在过一些争议,在非典之后,走在聚光灯下的他每一句话都被人拿着放大镜在看。
但是现在,在这个2020年的开端,84岁的他挂帅亲征,作为高级专家组组长,迎击武汉新型肺炎,频频通过媒体发声。
我们看到,人民给予他的是百分之百的信任。
他无愧于这样的信任,回顾他的来路
是对医学热忱的院士
是历经考验的战士
是举世无双的国士
他用自己的言行演绎着无数人奉为信仰的那句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吾辈当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