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口碑的?

《演员请就位(第二季)》开播以来,争议与爆点横飞,然而话题热度与创作好评度并未呈正向呼应关系,究其原因,主要与该节目编剧团队在节目内在逻辑运作上的操控偏差有关。尤其是近期深度参与该节目的选手与嘉宾因对赛制和执行不满而宣布退赛,表面看似是选手对游戏规则生成出的结果的“力不从心”,抑或是嘉宾“商务合同”的终结,深层的原因却是深度参与节目的选手和嘉宾对内围综艺编剧组织的节目内容和外围宣传传递出的核心理念的质疑,是对节目底层叙事机制运作生成出的节目价值的“否定”。

“退赛秀”的相关“热点”和“话题”被大众广泛消费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综艺剧作伦理问题。

赛制设置的结构性缺陷与竞技真人秀底层逻辑冲突引起的价值认同危机

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真人秀节目,竞技类真人秀综艺节目在赛制设计上呈现出对赛制公平性的强依赖气质,尤其在以演技比拼为核心的《演员请就位(第二季)》当中,竞演选手对有相对统一判别标准的公平性的诉求相对较高。然而《演员请就位(第二季)》当中,编剧团队模拟显失公平的演艺行业生态,不论演技高下,单凭混乱无序、缺乏理性的演艺市场逐利品性主导的商业逻辑所形成的“市场定级”。

作为《演员请就位(第二季)》的赛程起点,“游戏机制”模仿现实演艺生态,看似酷烈且公平,但排布结果和呈现形式却暴露出诸多有失公平的“剧作痕迹”,不得不让观众和选手质疑所谓的知名制片人根据市场情况对选手进行的排位,是否是编剧团队根据后续节目话题生成可能,蓄意编纂的一场“叙事阴谋”:第一,从排序结果上看,双料影后马苏只因近年参与播出的影视作品少就被定位为演艺市场的末端,敢问近年来陈道明、唐国强等影人的影视作品数量也不多,如若参与市场定级,也会被置放于评级末端吗?第二,市场评级是否有相关的量化指标?第三,参与市场评级打分的“制片人”是否对参赛选手的市场信息进行过相关调研?第四,参与评级的制片人是否具有评级打分的权威性?节目组未在节目中对上述问题做出任何解释。假设上述评级权威且合理,接下来的问题是一档以竞技表演实力为核心运作逻辑的真人秀节目,不考虑演员的实际表演能力,单纯以“乱象丛生”的演艺市场对选手加以定位是否妥帖?虽说演艺生态行业的确酷烈,生态运行的基础逻辑大多时候不遵从演员个人“实力” 与“能力”,但这样的赛制设置俨然违背了“拼演技比实力”的节目运行逻辑的初衷,相伴而来的是,演艺生态的失公和逐利本性,也在《演员请就位(第二季)》的节目运作过程中暴露无遗。

再者,第一赛程饱受争议的细节处置无疑是导演郭敬明毫不顾忌相关选手实际表演能力和他人的审美判断,将S卡发给根本不具备表演潜质的何昶希,以至于点评嘉宾李诚儒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反对态度。作为观众,我们很难从节目内容中析得郭敬明的选择是本意所为,还是受编剧团队授意的无奈选择?即使是郭敬明本意使然,编剧团队缘何邀约一个根本没有表演潜质和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何昶希参加《演员请就位》?演技竞演节目与女团真人秀节目不同,何昶希成为不了演技竞技里的“杨超越”。

在上述显失公允的结构性赛制缺陷的强推下,第一轮竞赛结束,选手唐一菲只能扮演自己完全无法从情感、道德、心理上认同的《回家的诱惑》中的艾丽,最终 “无力”退赛。第二轮竞赛结束,点评嘉宾李诚儒退赛,虽然李诚儒在节目中与郭敬明看似已“握手言和”,但在退赛后诸多场合的采访中均透露出对节目公平性的质疑。

一档真正尊重表演实力的真人秀节目,本该以“演技”为名,替有实力无际遇的选手,向缺乏公平和公正的演艺市场中的怪诞运行逻辑宣战,然而《演员请就位(第二季)》前两轮赛程结束,参与节目的嘉宾和选手多对选手的表演技能和实力“敷衍”处置,很多情况下,赛点的结果、导演的选择和发声都基于如何在外围关系中获得彼此的认可,以至于让观众感到,节目中嘉宾点评走过场、导演选择走流程。真人秀综艺节目核心审美价值——“真”失却之后,编剧团队自然很难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自发地提炼和挖掘观看一个节目应该获得的价值启迪。

综上,《演员请就位(第二季)》所谓模拟行业生态的初始逻辑设计,以及节目组给予导演的基于演技之外的过大的阐释空间和选择权力等有违“公平”的叙事机制的设定,与该节目以演技实力比拼这一底层运行逻辑冲突,给选手、嘉宾和观众均带来“显失公平”的审美判定,必定导致受众对该节目的价值判定产生认同危机和审美质疑。

审美“真”标准被商业“热”逻辑削弱,节目的美学品质和审美效能由此大打折扣

区别于影视剧的编剧工作的方法,真人秀的综艺编剧需要尊重竞技选手和相关嘉宾的日常人格和属性,在对选手和嘉宾加以了解的基础上,并在对赛制情境激发下选手的行为反应进行适度引导和放大的前提下,完成真人秀叙事所需的选手人设的塑形,再以此人设为基础,进一步调整真人秀竞技中的角色关系布局,挖掘、编排和呈现冲突序列。

《演员请就位(第二季)》囿于郭敬明、陈凯歌、赵薇已经在第一季节目中获得了相对和谐的关系基础,导师团队内部已不具备生成实质冲突的动力机制,只能更多的从点评嘉宾以及竞技选手两个“关系对”着手开掘“矛盾”和话题,在作为编创者代言人的主持人大鹏的引导下,强化李诚儒和不同导演之间的矛盾,在后期剪辑师的操作下,强化竞技演员与竞技演员之间的冲突,继而炮制出李诚儒与郭敬明的“S卡何昶希”之争、李诚儒与陈凯歌的《无极》之争、杨志刚与郭晓婷的“排练”之争、唐一菲与新演员的“不服气”之争等话题“爆点”。

然而,上述“爆点”不仅没能增加观众对其价值态度的认同性,反而容易导致观众对节目“守正”态度的否定。以郭晓婷诟病杨志刚“不排练”为例,有影视从业经验的人大都知道,为避免因反复排练导致演员在正式表演时的兴奋度降低,很多专业导演都会拒绝让演员反复排演影视剧中激情重场戏场面。杨志刚作为有经验的老戏骨,对剧组安排的重场戏激情场面,采取了简单完成调度、降低排练次数的方案,以保证其与郭晓婷在未来的正式表演中能保持充沛的情绪。正常情况下,有常识的演员也应该明白杨志刚行为的用意,不料选手郭晓婷在与杨志刚完成表演后,当众拆台并埋怨杨志刚“不排练”。观众无从判断是郭晓婷本人缺乏基本的从业常识,还是编导授意而为?节目播出后不久,“杨志刚耍大牌不排练”相关话题成为热搜,节目组在此前与此后均未站在杨志刚的立场上帮其做任何解释,以至于众多不明就里的观众疯狂在网络平台对杨进行“口诛笔伐”。

一个有担当的媒体平台或编剧团队,有责任澄清流弊并提升观众的审美认知。然而,话题和热度是以流量高低判定经济价值的真人秀节目的基础指标,《演员请就位(第二季)》的编剧团队在炮制热点的过程中“恶意”炮制误解的操作方法,俨然有违真人秀节目本该坚守的综艺伦理,也有失成熟的网综节目该具备的价值担当。一档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竞技的审美“真”标准被商业的“热”逻辑削弱之后,深度参与节目的选手或嘉宾必然对此呈现以自我保护为目标的 “机制适应”,基于表演能力好坏的“真知灼见”的争论感的削弱和基于表演技艺高下的“针锋相对”的点评的锋利感的降低,必然导致真人秀节目的冲突生成机制和戏剧动力结构受到损伤,节目的美学品质和审美效能的生成也必将大打折扣。

作为国内土生土长的原创性真人秀节目,《演员请就位》能获得受众的持续关注和讨论,一方面明证了国内综艺“工业”的日臻成熟和制作团队的用心良苦,另一方面节目当中呈现的诸多负面话题,也显示出当前国内网综节目的综艺创作伦理亟待优化和完善。值得节目制作者尤其是编创团队反思的是,如何在日后的创作中悉心呵护这一原创性品牌资源,如何通过具有编创智力的剧作手段对《演员请就位》进行品牌维护。避免流量夺位、避免热点越位、避免逻辑错位、避免价值缺位、避免为单纯的追求热度而丧失中国综艺节目价值坚守的底线,让节目和赛程在价值在位的跑道上奔腾出综艺热度,方为中国综艺节目品牌构建与品牌维护的正确路径。

作者:韩佳政 崔刚(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讲师)

编辑:郭超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