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我拍的江豚一家三口跃上邮票
长江日报记者用镜头记录江豚“淘淘”的成长历程
高宝燕工作照
《长江经济带》特种邮票第一枚《共抓大保护》
发表在《长江日报》上的摄影作品《温馨一家》原图 长江日报 记者高宝燕 摄
江豚淘淘一家三口跃上中国邮票啦!2018年8月26日上午,中国邮政发行《长江经济带》特种邮票,其中第一枚《共抓大保护》 的邮票,左下角是长江江豚淘淘一家三口温馨相伴的图案。其原型,是我2007年6月18日拍摄并发表在《长江日报》上的摄影作品《温馨一家》。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长江江豚有幸在方寸之间展现身姿,表明了国家对长江生态的关注,对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让母亲河走可持续发展绿色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江豚迷”们打电话来向我道贺,更有心的读者还将《长江日报》的报道、邮票和明信片一起收藏起来。
白鱀豚淇淇的去世“惊醒”我
从2000年开始,我在长江日报担任摄影记者。长江日报一直持有关注生态、关注长江的情怀和传统。我深受这种情怀的感染,近20年来,在报社支持下,我的摄影镜头始终对准长江白鱀豚、江豚、中华鲟等长江濒危物种,用影像留住长江的微笑、留住长江的生境。
《温馨一家》这幅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让人感动。图片和邮票中的小江豚叫淘淘,2005年7月5日,它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由人工饲养繁殖成功,创造了长江江豚在人工条件下自然繁殖的世界首例。图片摄于2007年6月18日上午9时23分,当时淘淘快2岁了,每天都和爸爸妈妈快乐地生活着。
刚进长江日报时,我经常在武汉关坐轮渡上下班,有时会看见一群灰色的江豚在长江里露出光滑的脊背,向天兴洲方向游去。
2002年7月14日,一个噩耗把我惊醒:最后一头世界人工圈养的白鱀豚淇淇去世。我既伤心又自责,曾经以为还有很多时间去拍它,没想到……
淇淇去世后,我决心不再让江豚从眼皮底下消失。于是,每次水生所科研人员有观察或围捕江豚、给江豚体检等科研活动,我都参加,有时候一去就是半个月,认真地记录江豚的每一个瞬间。
慢慢地,我发现,看起来灰头灰脑的江豚挺有意思:有的朝你吐水,跟你打招呼;有的趁你不备,拍打尾鳍溅你一身水,很顽皮;还有的喜欢吐水泡,搞点小恶作剧。
江豚也有爱情和忠诚
我相信江豚的情感世界里有爱情,也有忠诚。
江豚淘淘出生时,我守了大半夜。它刚出生,科研人员就把淘淘爸爸隔开,在水池中间拉一张网,让妈妈和淘淘在这一边,爸爸在另一边。淘淘爸爸除了饲养员喂鱼时会游动外,其余时间都静静躺在网旁边,眼睛追随着淘淘妈妈带着淘淘游弋的身影。它还把嘴里的鱼嚼碎了吐到网边,想喂给淘淘吃。
刚出生的淘淘,回声定位系统还没完善,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经常咚咚撞上玻璃观察窗。爸爸妈妈飞快地赶过来,用身体挡住池壁。这时,我会停止手按快门,静静地感受水下世界里,江豚淘淘一家温馨的情感。那时候,我女儿刚满8岁,见到调皮的淘淘,还会害怕地躲到我身后。
邮票上的淘淘14岁了
2007年6月2日,淘淘妈妈分娩产下乐乐后,身体日渐消瘦、虚弱,泌乳逐渐减少,最后辞世。从此,江豚淘淘一家三口水中游弋的温馨情景只能在照片里追忆了。
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里,科研人员倚着围栏默默无语,最后一次抚摸她灰丝缎般的肌肤,伤心落泪。淘淘妈妈是中科院水生所鲸类学科组大家庭的亲人,更是中国淡水豚类科学研究的功臣。
2016年初,淘淘爸爸也去世了。现在,江豚淘淘已经14岁,长成了大小伙,仍生活在白鱀豚馆。
2016年8月,我创作的少儿科普摄影书《江豚淘淘》出版,全程记录了人工饲养江豚淘淘的成长历程。书中也有邮票上江豚淘淘一家三口的原图。
这张图片在《长江日报》发表后,曾经被转载过百万次,成为网红图片。江豚一家三口的温馨感动了很多人,人们仿佛听见它们发出的呼唤。更多的人感悟到,保护长江江豚就是保护长江生态。
江豚常带嘴角微笑,生活在长江里千万年,它们不愿孤独,喜欢与人类为伴。作为记者,我有责任为长江里这些美丽的生灵留下生命的影像;告诉后人,长江拥有这样美丽的生灵;告诉人们,如果长江没有了它们,人类也不能孤立存在;生命于我们、于它们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长江的孩子,我们都是自然的孩子!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