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是定窑独创的?宋代定窑的印花工艺的传承关系和鉴定技巧

从魏晋瓷器写到了宋瓷,开篇先来讲一下定窑的印花,讲之前先来讲下宋瓷之所以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其实有很多个方面的原因:

1、充分借鉴了前朝的经验

2、海外文化影响经过了晚唐五代两百余年的充分吸收转化成了成熟风格

3、所有的宫廷和神圣用器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充分融入了民用器

4、釉料和胎土的极大提升,形成了最接近现代工艺的量产瓷器

5、随着经济的进步,器型有了更大的发展

6、宋代煤矿的空前开采和窑炉的改进

7、器型审美在唐人基础上到达了一个顶峰,自宋以后,开始了绘画装饰为主,弱化了器型。

还是先放上两张常见的定窑印花仿品

上图这个仿品是灌浆制作的,属于一眼假的品种,很有意思一点就是都是用灌浆了,这个做仿品的老板还不把边缘收的干净一点,竟然在圆边里面还印有花口,用钳子捏碎用502粘起来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上图是仿制比较好的定窑印花碗,藏友们能看明白这个定窑印花仿品吗?咱们在第四部分详细的用真伪对照的方式来讲定窑印花鉴定。

北方的定窑印花工艺,以前山人写过几篇定窑的各个方面去鉴定真伪的文章,但是这回重新从魏晋写到宋,第一篇要写定窑印花,其中两个原因:

1、定窑白瓷在宋代逐步完善了工艺,发展了现代标准瓷器的透影白瓷,为元代以后的绘画工艺做了最重要的铺垫

2、宋末的印花工艺普及,是瓷器精致化量产最重要的标志,为元代以图案为主、弱化器型做出了最大的影响。

还是先来讲下印花的前后传承关系。

研究文物工作,要带着问题去思考,不能单纯的听信前人的文章。陶瓷考古前辈陈万里先生在《邢越二窑及定窑》一文中称:“就定瓷的制作说,所谓划花、刻花是模仿越器的,不过印花的方法,却是定窑的独创。”

这一句话被广泛的流传了,不过山人认为这两个判断全是错误的:

1、印花不是由定窑所创,只朝前推100年看历史影响的话,印花应该受到海外出口波斯那一批瓷器的影响很重,长沙窑、巩县窑、邢窑、定窑、越窑都出口了差不多规模的瓷器,其中有大量模仿金银器型的印花瓷。这里应该是公元800年以后广泛影响印花工艺的开端。

上图是隋代印花瓷盒,同时期出土的印花褐釉瓷杯也很有代表,正面印花工艺在隋代就开始大量出现了。

在战国时代,波斯的琉璃器金银器已经进入中原,这些器皿的造型和花纹,对我们的工匠有很大启发。待到隋唐,用瓷器仿制波斯金银器,又兴起了一波风潮,

上图唐三彩印花盘,就是在公元700年后,盛唐时期开始的一种仿金银器宝相花图案的圆盘。

随着唐代的开放和对外贸易繁盛,波斯商人开始在国内的各个窑厂,定制各种品种的仿金银器型的瓷器,然后通过丝绸之路运到波斯出售。这个时期北方的邢窑、定窑、巩县窑通过大运河运到宁波,长沙窑和越窑通过长江也汇聚到宁波港,大量通过海运出口到国外。

上图是黑石号出水的邢窑印花龙纹盘

上图是唐定窑印花海棠碗

上图是长沙窑印花盘

上图是唐洪州窑印花碗和印模

这些仿制金银器的器型,在826年开往波斯的黑石沉入大海,今天的考古发掘来看,唐中期已经在主要的窑厂都普及了这种印花装饰的器具,只是可能当时主要是作为海销瓷出口,很少在民间使用而已。但是,工匠是中国的工匠,工艺也是中国的工艺,所以大规模量产印花,也不是宋代定窑才开始的。

2、划花、刻花不是模仿越窑,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改朝换代的前后50年里,是一批工匠迁徙制作的历史,随着战争和窑场的变化而移动,但是是一批师傅搞出来的东西,原材料不一样了,到了吴越国生产青瓷,留在河北的生产白瓷而已;第二个是划花、刻花都是是南北方相互融合的结果,并没有准确的谁学习了谁。

举例说明:

上图是826年黑石号出文物中,唐代邢窑划花穿戴瓶,可见在中唐已经形成了满工划花的白瓷,并且批量量产并且出口,国内存量较少可能多因唐人更注重器型的神韵,并没有开始重点关注图案装饰。

上图耀州窑倒流壶中用到了五代时期开启了剔雕划花相融合的工艺。

同时期的越窑也在使用这种剔雕划花工艺,这个时期南北方窑场刻花工艺还没有普及,只是零星出现。

重点说说北宋定窑印花

960年后周被赵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北宋平息了五代十国北方的战火,开始重整旗鼓,南征1十国,在978,吴越国也纳入宋,结束了钱家的统治。

随着南方各国被北宋征服,开始大量的工匠回到了北方的家乡,也重新把北方顶级的制瓷工艺带了回去,所以山人想讲的是,政权交替的前后30年时间,不能说南北谁影响了谁,都是一批工匠相互流转,等这批人去世了,南北稳定了,才可以讲南北方通过技术升级到底谁影响了谁。

山人认为印花工艺的普及是有两个条件的:

1、审美的发展,从唐朝的注重器型风韵转变到宋早期把器型发展到历史高峰,在这种器型登顶的时期,再发展也似乎只能从装饰图案上发展了,所以北宋开始普及了印花,到了元代,开始普及了瓷器装饰绘画。

2、模印的发明是有前后关系的,首先是划花工艺的普及——到剔雕划花的运用——刻花的普及,这三种都不能大规模的量产,随着国力的提升需要生产出来更多的精美瓷器供国人使用,所以模印被发明出来。

北宋模印技术的普及对瓷器史贡献巨大,从此以后批量运用的“范”,生产出来更多成本低廉,但是精美程度远高于前朝的瓷器,这对生存压力是很大的民窑来讲,也是一个革命式的进步,同时期的定窑、耀州窑等,都因为印花,快速的发展壮大起来!

北宋早期的印花工艺,模范制造充分的融合了五代时期的剔雕划花工艺,花瓣层次,枝干前后关系,叶片的疏密转折都十分的规整考究。

其实从黑石号沉船到南海一号沉船来看,唐代到南宋海外贸易是很频繁的,南海一号出水的大量印花瓷器可也以侧面的反应,北宋时期的定窑,也可能生产了大量的此类印花白瓷,进行出口创汇。

因此,生产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模印的生产和印花瓷器在宋代中期开始,逐渐的开始失去了剔雕的层次感,逐渐的弱化的层次感,开始更加注重饱满感,这可能跟波斯订单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总体图案上来看,北宋定窑印花图案,跟唐代黑石号印花图案有很多的共同点,就像上图,还是以团花纹为主,北宋在唐代中心的宝相花的基础上,在中心点成了团花图案,周围团花折枝呼应。

到了北宋晚期,开始在碗边增加了回纹。

当然也面向宫廷生产贡品,上图印花龙纹白瓷盘就是如此,可见此时工艺跟早期的区别,但是依旧纹饰清晰、精致,图案造型分布比例十分规整生动。

咱们开始来进行真赝对比

上图这个仿品是灌浆制作的,属于一眼假的品种,很有意思一点就是都是用灌浆了,这个做仿品的老板还不把边缘收的干净一点,竟然在圆边里面还印有花口,用钳子捏碎用502粘起来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上图仿品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仿品,也是用灌浆制作的,这样一来花纹就十分的浑浊。

这是上图的特写,不光是花纹的浑浊,这个模范的雕刻也是幼儿园大班级别的,充满了简笔画的“童趣风格”

上图真品这种缠枝、串枝和折枝的层次关系,可能今天仿古行里面也没几个老师傅能讲的清楚了吧,更别说这种一生瓷器制作中间练就的炉火纯青的雕刻技艺。

仿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仿制龙凤纹的国宝

仿品师傅还有一个更惊人的特点是总能把不相干的图案混搭到这种仿品中间,然后美名约,博物馆的真品都是以次充好,他上个礼拜做出来的臆造品才是正了八经的“国宝”。

不讲工艺,对照上图真品山人觉得仿制师傅真的应该研究下各个时代的龙,不要把后面的龙生搬硬造在前朝器物上好不好?

再来讲下开篇的仿品,这类仿品是定窑最近做的比较好的作品,经过长时间的仿制,一些仿古师傅雕刻功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就印花来讲,生涩的感觉还是得不到解决,这种呆板的画风真的不是短时间能改变的。

对比上图真品,就会觉得古人的布局是那么的巧妙,花鸟鱼虫在雕刻后再模印到瓷器上还能产生生动的感觉,是长年累月的功力体现,这也是瓷器发展到一个顶峰时期,工匠精湛的制瓷技艺的体现!

这样山人就把定窑的印花前后传承关系给讲完了,唐代没有大规模的内销印花瓷器,一方面是制瓷技艺没有到达宋人的高度,另一方面也与贵族崇尚金银器有关。经过北宋的快速发展,人口和城市规模快速的膨胀,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比唐代有了很大的提升,自然而然的需要更多精美的手工艺品来满足人民的生活。印花就因此被大规模的普及开来了。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