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相与龙形:朱元璋的“真容”究竟如何?

近日,《大明风华》中的朱元璋形象引发网络热议,网友纷纷表示#被大明风华的朱元璋吓到#,朱元璋真容究竟如何?不妨来和小编一起一探究竟。

作者:撷芳主人

收藏于台北故宫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共有十二幅,其数量为列帝之最,但所绘内容极为特殊,根据画中的形象,可将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由宫廷画师绘制并用于供奉的官方版“御容”,另一类则是模样奇特、殊形怪状的“异像”。

属于官方“御容”的有全身像和半身像各一幅,全身像高291.4厘米、宽162.8厘米,绢本彩绘,明太祖黑髭广颐,姿貌丰伟,端坐在金交椅上。

太祖坐像

半身像为帝后像册中的一幅,太祖容貌与前者相同,只是须发皤然,已入老迈之年。

太祖半身像(老年)

朱元璋生于元泰定五年(1328年),洪武元年(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时年四十岁,正值“春秋鼎盛”,全身像应是在开国后不久绘制的,表现了创业之君踌躇满志、自信从容的气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十岁的朱元璋去世,半身像正是其晚年的写照,神情慈蔼但双目含威,帝王之气犹不少减。

两幅画像中的朱元璋都身穿皇帝常服。洪武元年二月,朱元璋就曾下诏“复衣冠如唐制”,以唐人服饰为参考,设计了皇帝诸王和文武官员的常服,《大明集礼·卷三十九·乘舆冠服》云:“其常服,则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束带,间用金玉琥珀透犀。”

《大明集礼》中的乌纱折上巾

乌纱折角向上巾亦称乌纱折上巾、翼善冠,外形类似唐代幞头,后有折角一对,向上耸立,民间俗称“冲天冠”。

鲁荒王朱檀墓出土了两顶乌纱折上巾,形制基本相同,都由“前屋”、“后山”和折角三个部分构成,所用材质稍有区别,一顶以竹篾丝编成六边形网格状胎,边沿衬铁丝,内外髹黑漆,内衬与外裹之物皆已朽尽,冠后折角用铁丝弯成轮廓,所附织物亦已不存。另一顶内外都用乌纱制成,髹黑漆,边沿亦衬铁丝,折角内衬多层麻布片,外裹织物已朽。

鲁荒王墓出土乌纱折上巾

袍为黄色,盘领(圆领),窄袖,前胸、后背和两肩处都饰有金织团龙纹。

《明宫冠服仪仗图》中的盘领袍

鲁荒王墓中有三件四团龙盘领袍,其中一件出土时就穿在朱檀身上,衣身长134厘米,两袖通长210、袖宽28.5、袖口宽14厘米,在胸、背及肩部织四团云龙纹,大襟处钉罗带三对,领口缀纽扣及袢一对。

鲁荒王墓出土四团龙盘领袍(山东博物馆藏)

鲁荒王墓出土四团龙盘领袍局部(山东博物馆藏)

朱檀是朱元璋第十子,薨于洪武二十二年,与其父为同时代之人,冠服样式理应无别,将出土实物与“御容”服饰对照,则二像皆绘于朱元璋生前,殆无可疑。

洪武时期曾多次征召画家进宫,为皇帝“传写御容”,如:

《祥符县志》载:“孙文宗,字仲文,祥符人,善丹青,尤善传神。洪武三年召至京,传写太祖御容。”

《闽书》:“郑昭甫,闽县人,自号云居山人,善山水兼写真,洪武间选取入京。”

《画史会要》:“沈希远,昆山人,山水宗马远,亦善传神,洪武中写御容称旨,授中书舍人。”

《无声诗史》:“陈遇……善山水兼能写真,曾写高皇帝御容,妙绝当时。”

陈遇之弟陈远也擅长模写人物,明太祖闻其名,“召至阙廷,命写御容称旨,赐金帛,以文渊阁待诏归里。成祖继统,复遣中贵驿召入觐,赐赉益厚。”(《两浙名贤录》卷五十四)

成祖召陈远一事,《鄞县志》(清光绪三年刻)里还补充了细节:“永乐四年,某殿灾,失太祖遗像,复召远绘,远为追想濡染如生,成祖对之,不觉泪下。”

通过这些零星记载可以得知,孙文宗曾在洪武初年为朱元璋画过中年肖像,陈远则很有可能画过朱元璋老年像,并于永乐时补绘过一次。陆容《菽园杂记》云:“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指出朱元璋的“御容”是经过刻意修饰的,不过仍然保持了“形似”,没有偏离本人样貌。

而所谓“异像”者,仅台北故宫就有十轴之多,虽系南熏殿旧藏,但显然出自民间画工手笔,且年代多为明末至清中期,人物衣冠与明代制度及出土实物全然不符,甚至将皇帝的五爪龙纹画成了四爪或三爪的“蟒纹”。

南熏殿旧藏明太祖“异像”之一、之二

南熏殿旧藏明太祖“异像”之三、之四

这些“异像”的共同点是“朱元璋”都长着一张有别于常人的怪脸——面部狭长凹陷,下巴向前突出,胡敬称之为“凤眸龙颐”,并引用了何乔远《名山藏》的描述:“太祖高皇帝……日章天质,凤目龙姿,声如洪钟,奇骨贯顶。”

“奇骨贯顶”本为相学家术语,指的是额上隆起的“伏犀骨”,《人伦大统赋》说:“印堂有骨,上至天庭,名天柱骨,从天庭贯顶,名伏犀骨,皆至三公。”又说:“伏犀主大贵。”所有“异像”都没有表现出这一特征,反倒是将颏部刻画得过于“发达”,这种怪异的面容并非刻意丑化,而是来自相学中的“龙形”。

南熏殿旧藏明太祖“异像”之五

明《新刊京本风鉴相法人相编》云:“夫龙形者,其人鼻高耳耸,形貌端严,身体长大,骨格清秀,眉目分明,举措出众,有威权,足机变。昔汉高帝龙(隆)准龙颜,唐太宗龙姿而日角,乃帝王之相,非常人也。”

《鍥王氏秘传知人风鉴源理相法全书》“龙形诗断”曰:“体势如飞宛若龙,美髯头角鼻高隆。威灵赫变(奕)如无比,万国云从仰帝聪。”诗旁还配有一幅“龙形”人相图示,“异像”之面廓眉眼乃至髭须都与该图一一吻合。

《鍥王氏秘传知人风鉴源理相法全书》中的“龙形”

明万历刊本《剪灯新话·卷一·水宫庆会录》的插图上画有南海龙神广利王,也作“龙形”人相,端冕执圭,高居宝座。

明万历《剪灯新话》之“水宫庆会录”插图

台北故宫的两幅清代“朱元璋”冕服“异像”,俨似龙王之翻版。

南熏殿旧藏明太祖“异像”之六、之七

还有一批“异像”是“张冠李戴”的产物,明代王圻、王思义父子编纂的《三才图会》有“人物”一卷,收录了从盘古氏至明世宗的历代帝王画像,其中“太祖高皇帝像”摹自官方“御容”,并未采用民间的“异像”。

明万历《三才图会》之“太祖高皇帝像”

同书的“宋文帝像”,戴头巾穿圆领,与明帝装束实不相类,却因为面似“龙形”,不知何时被好事者拿去充作朱元璋像,衍生出各种版本。可见民间对于朱元璋的形象,完全是只求其“异”而不求其“真”。

明万历《三才图会》之“宋文帝像”

清 “明太祖”像

南熏殿旧藏明太祖“异像”之八、之九

南熏殿旧藏明太祖“异像”之十

清代档案里有一条安徽巡抚书麟的“奏缴明太祖画像事”,时间为乾隆五十年十月二十日,说明乾隆十二年之后,又陆续从各地收缴了一些太祖“异像”存放到南熏殿,使明太祖的画像从乾隆九年统计的“大小像二轴”增加到后来的十二轴。

太祖“异像”诞生于明代,但究竟出现在何时、又是怎样传播的,目前尚无确切答案。

明中期以后,官员士夫有关太祖画像的记述,大多会涉及“异像”,如张瀚(1510-1593年)在隆庆时任南京工部尚书,曾到南京大内武英殿瞻仰太祖、成祖的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相传太祖图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间所传,即后一人所写,未可知也。”(《松窗梦语》卷六)

姜宝(约1513-1593年)则提到南京武英殿供奉的明太祖御容有六幅:“太祖御容六,盖随年壮老旋写,成祖则一而已。太祖丰厚雄伟,四时之气皆备,与民间所传迥然别,盖登极后如神龙变化,视初年顿不同如此。”(《凤阿文集》)

张萱《疑耀》“高皇帝像”云:“先大夫令滇时,从黔国邸中模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余直西省,始得内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如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

谈迁(1594-1658年)《枣林杂俎》“疑像”条认为“异像”是朱元璋有意为之:“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一,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

由于“异像”在民间广泛流传,人们即使有机会看到官方版“御容”,也不愿意否定“异像”的真实性,明人留下的种种传闻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学者的研究,大众更是出于猎奇的心态,纷纷奉“异像”为真。

明成祖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炽是朱元璋之子、孙,他们的容貌也被描绘在画像上,姜宝形容南京武英殿成祖像“神武英迈,大异于凡主,长髯孤挺,而生两颊髯空处,真龙髯,真天人之表也”(《凤阿文集》)。

胡敬谓南熏殿成祖像“面深赤,虬髯,颏旁别出二绺向上”(《南熏殿图像考》卷上),与姜宝所见别无二致。

明成祖坐像

仁宗像面庞饱满,髯长及胸,脸型五官甚肖乃父,丝毫看不出二者同“异像”之人物有任何遗传关系。

明仁宗坐像

所以“异像”只是对朱元璋的一种神化,强调他“真龙天子”的身份,跟真实相貌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注: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博@撷芳主人,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直接联系作者。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