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耶士摩《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
19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传教士威廉·耶士摩曾到汕头一带传教,并编著了《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
威廉·耶士摩牧师,美国浸信会牧师,曾于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汕头一带传教。胡卫清博士《近代潮汕地区基督教传播初探》一文中援引教会文献称:“1858年,美国浸信会教士耶士摩从暹罗转香港,复从香港到汕头。”
1960年,汕头市史志编写委员会编印的《汕头百年大事记(1858-1959)》也记载:“(1860年)美国传教士耶士摩来汕头妈屿设教堂传教,1864年进一步伸进,到觉石(礐石)建立教堂。”
威廉·耶士摩牧师所著《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一书(见图),由英国长老会教会出版社1884年于汕头出版。本书为32k本,155页,共36课,以语法点编写课文。课文正文之前有“简介”和“语法”,之后有“潮州方言音节表”。我们从课文正文之前的“简介”和“潮州方言音节表”中归纳出来的音系,看看130年前的潮州话音系究竟怎么样。
《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一书的名称写的是“汕头话语法”,但书后附录的“音节表”却是“潮州方言”的,看起来似乎牛头不对马嘴,其实它反映的是当时这些传教士对潮汕方言不甚了了的真实情况:传教士从海上(轮船)登上潮汕平原的港口是“汕头埠”港口,教会组织的总部也在汕头。所以“汕头”这个地名对于他们来说耳熟能详,比较熟悉。而在潮汕本土的老百姓口语中,对于方言的叫法,他们听到更多的恐怕是“潮州话”,因为那个时候,汕头开埠不久,能独立为一个土话的“汕头话”尚未形成。对于他们来说,叫“汕头话”或者“潮州话”都无所谓,只是对粤东闽南方言的笼统称谓而已。
《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课文正文之前有一个“简介”。“简介”包括“字母发音”“声调”“元音数量”“发音变异”4个部分。书的后面还有一个共31页的“音节表”,按拉丁字母从a-u(u以下没有音节)排列,一共有2130个音节。
从“简介”和“音节表”中,我们大概可以整理出一个作者所描写的“潮州方言音系”来。大致有17个声母,加上零声母,一共18个,与当今的潮汕方言声母完全相同。在“字母发音”表中,作者只记录了15个元音韵母。但从“音节表”中,我们可以检录出70个韵母:其中元音韵母4个,鼻音韵母16个,鼻化韵母14个,声化韵母2个,入声韵母34个。这样,《教程》所记录的潮州方言音系共有85个韵母。《教程》中对潮州方言声调的描写非常准确,而且采用了科学的描写记录方法。它按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依声母的清浊分为“上”和“下”:“上”为阴,“下”为阳。8个调类分别称为“上平、下平、上上、下上、上去、下去、上入、下入”(可能是根据当地读书人的叫法)。调值的描写采用了5度图示法,记录相当准确。汉字例字的调类标记法与现在的标记法几乎相同(只是去声一例阴阳调类有误,疑是误植)。在音节标记方面,采用了在主要元音上加符号的办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教程》还有“音变”一节,描写了潮州方各地的语音差异。作者对这一点似乎比较敏感,因而他说:“潮州方言的发音有许多种类,大部分是指当地的发音,且无法很清晰地区分开来。府城和澄海这两个地方的方言较有特色,也较准确……但从汕头海湾起的一大片地区,如潮阳这些地区,却有自己的方言特色,发音偏差也较明显。有时仅从发音的前半部分的音节就可以判断出说话人的居住地。”据此可知,传教士是以当时的潮州府城和澄海县城音为标准音的,而视汕头港附近的潮阳、达濠等地的方音为“偏差”。作者偶尔还提到变调,有“变音、连音”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