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关注】匠心鑫先生,收获更多职场规则。本文共3000字左右,阅读全文约6分钟
近期关于疫情的好消息越来越多,就在4号,我们迎来了最振奋的消息。
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
李兰娟院士说,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
之前抗艾滋病药物克力芝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效果不佳,且有毒副作用。她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团队成员、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提醒,“这两种药为处方药,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他还介绍,现在这两种药物已经在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使用,下一步计划用这两种药物替代其他效果欠佳的药物。
这消息给全国上下抗击病毒战役中的人们打了强心剂,离我们战胜疫情又迈进了一大步。
– 01 –
一个十年的坚持
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肝炎是一种非常难以治疗的疾病,一旦发展成重型肝炎致死率非常高,人人谈之色变。
1925年纽约的布鲁克林,一个律师家庭迎来一个男孩的诞生,为他取名Baruch Samuel Blumberg(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他在38岁那年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而正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拉开了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序幕。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高达1/3的人口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这一病毒,其中3.5亿人发展为慢性感染者。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乙肝病毒携带者高达1亿人以上,并且平均每年以200万人的速度递增。
目前预防感染乙肝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打乙肝疫苗,所以新生儿一出生立即要在24小时之内打乙肝疫苗。
正因为病毒的发现及乙肝疫苗的研制,在布隆伯格因51岁那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也正是为了纪念布隆伯格在肝炎领域的杰出贡献,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决定从2011年开始将他的生日作为世界肝炎日。
防止感染乙肝的办法找到了,那治疗呢?
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
正是李院士用了十年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ALSS),使得急性、亚急性重肝病死率从88.1%降低至21.1%,慢重肝从84.6%降至56.6%;主持制定ALSS技术规范作为全国标准,推广至全国;
她的这项治疗方案将无数人的生命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一个是防止,一个是治疗,使得大家不再“谈肝色变”。
– 02 –
狙击“非典”
2003年“非典”,李院士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
当时她了解到杭州出现了三例疑似非典病例,当晚立即组织全市最好的医生急会诊,晚上确定三人为非典患者。
紧接着她果断做了两个重要的决定:
第一,汇总所有资料,第一时间向民众公开所有信息。她说:“百姓的生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只要是与“非典”病人接触过的人,统统隔离起来!第一时间被隔离的密切接触者,达到了1000人以上。
当时浙江省舆论一片哗然,都在质疑,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隔离,会不会造成社会恐慌?
当时争议相当大,但她果敢迅速并亲自督促手下立即执行。
整个过程,迅雷不及掩耳,在24小时内1000多名密切接触者均被找到并且隔离。随后,只要是接触过病人的,也全部被隔离。果断的举措为阻断疫情赢得时间。
不仅仅如此,在浙江发现首名SARS病例的48小时内,李院士率攻关小组检获了病人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最终成功培养和分离出SARS病毒,完成全基因序列测定,研制出特异性检测SARS病毒基因的实时荧光核酸扩增诊断试剂并获发明专利,还出版了《非典型肺炎》专著。
事实证明,她的做法非常的正确!
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并且创造了SARS“零严重后遗症”的奇迹。
大家都知道,得了SARS,用激素治疗会留下极其严重的后遗症,别的省份都在用激素治疗的时候,李院士严格控制激素的使用,所以才创造了非典零后遗症的奇迹。
“作为感染科医生,控制传染病是我们的责任。”李院士说。
为什么李院士能在如此大的压力下坚持实施如此大规模且行之有效的隔离方案?
换做是我如论如何都想不出来,而且我相信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想不出。
直到最近我无意中和一个防疫站的朋友聊天时候提到了李院士,后面我明白了:
她发表过200余篇SCI论文,主编中国几乎所有传染病学教材,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1、她用十年的时间将人工肝技术引入国内,并改进为“李氏人工肝”,在医学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2、对Li-ALS的应用,使重型肝炎治愈率从11.9%上升到78.9%,挽救了无数患者。
3、创新性的将干细胞技术用于治疗呼吸衰竭、肺纤维化的重症病人,从死神中把患者给抢了回来。
某专家推荐双黄连的时候,李院士打脸地说:没毛病,不要乱吃药!
李院士说:“我们日夜兼程,把原来治疗SARS、H7N9的经验都用上了。”
疫情肆虐的日子,她的每一天都是在和时间赛跑,每一刻都在从死神手中抢人,她身负着无数人的希望。
我想要是在古代,她和钟南山院士应该会被封神了。
– 03 –
求知的执着
也许是命运的玩笑,我们曾经有两次差点就要失去这位伟大院士,但是还好我们还是很幸运的。
第一次是在李院士读初中的时候。
热爱读书的李院士,因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但不久就因为没钱要辍学回家。因为家境贫寒,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全家只能靠母亲卖山货来维持,已经无法再供她读书。
好在善良的班主任被李院士读书的执着打动,帮助她读完了初中。
中考她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被杭州第一中学录取。
那个时候,母亲将手里仅有的5元钱都给了她。别说学费,就是光到学校,5元钱已剩不多。
又是老师减免了她的学费,而她通过优异的成绩获得助学金,在热心的老师帮助以及她对读书的执着下她坚持读完了高中。
虽然贫困,但李院士却凭着对学习的热爱,以及他人善意的帮助下不断成长。
第二次是在她高中毕业之后。
由于碰上“文革”,李院士做了代课老师,在做代课老师之余,为缓解乡亲们的疾病,便联系浙江省中医院学起了针灸。
那个时候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大家都希望她来做村里的这个“赤脚医生”。
代课老师每个月工资24元,可“赤脚医生”只有5个工分,相当于每天只有1毛钱。
一边是自己家里捉襟见肘的生活,一边是老乡的殷殷期盼。
最终,对医学知识的渴望和坚持,让李院士无怨无悔地选当一个“赤脚医生”。
从此,她开始上山采草药,治伤寒的,消肿的、跌打损伤的,能为乡亲们省一些就是一些。
400多户人家,只有她一个医生,可李兰娟似乎从未觉得辛苦。只要有人生病,无论多晚,风里雨里都是她上门诊治的身影。
乡亲们喝着她几乎零成本熬制的草药,效果很不错,大部分的人都康复了,纷纷称赞。
她就是靠着自己的好口碑和为人民奉献的精神,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继续深造。
如果不是对学习的热爱和坚持,也就没有了现在的李院士。
– 04 –
读书不一定能扬名四海
但能让你多争取一些生活的主动权
“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已经提到耳朵起茧,但李院士正是我们的榜样。
只有读书这条路不问出身,不问背景
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
知识对一个人的影响,大概就相当于“暗淡无光的世界里第一缕曙光”。
李院士这么热爱学习,我想是因为她明白:
读书这条路,不问出身,不问背景。
是你唯一可以攀爬的上升阶梯。
说实话,这个世界的确不太公平。
平凡如我们,努力的终点,可能不过是含着金钥匙出身之人的起点。
可能你为此感到悲哀,无力,
但请不要忘记 :
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一切,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年代,却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寒窗苦读,不一定换来功成名就,扬名四海。
但至少,能像李院士当年一样,面对两难抉择的生活时,我们能够倚仗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多争取一些自主选择权,多增加一份对生命的掌控感。
– 05 –
国士无双、巾帼英气力挽狂澜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冒着生命危险逆疫前行至最前线,当称之为“国士无双”。
而73岁的李兰娟院士,也带着一身巾帼英气,鲜衣怒马,杀敌上阵。
正是他们力挽狂澜,才有了我们的幸福安宁。
最近,“李兰娟”多次登上热搜。
研究肺炎疫苗、亲赴武汉、建议封城、怒怼谣言……
这位73岁的女院士,引来了多方关注。
有人说,她是一个可以和钟南山院士相媲美的人物。
还好有她在。
我们应该庆幸,有这么多勇敢的人在为我们筑墙,将黑暗挡在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我们更加应该珍惜当下生活,趁着这个特殊的时期,多提升自己的内功,让自己能得到增值。
给大家几点建议。
1、多读书。读一些有用的书,特别是关于自己专业,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当命运抉择时刻来临时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格局观做出准确的判断。
2、定目标。就像李院士当年一样,为了乡亲们的疾苦,定下了毕生学医的目标。当然我们普通人毕竟不可能和他们一样,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定下自己切合实际的目标,例如读一本书,做好一个事情,或者定下这个月要达成的目标。
3、坚持、坚持再坚持。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旦决定了自己的路如何走,就要不管不顾,不等不靠,一直沿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哪怕再多的障碍,再多的艰难险阻,都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