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葛聊健康】第17篇文章-
这是一场战争,于新年伊始,爆发在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身边。每天,我们都在热切地讨论着、谨慎地分析着,为灾难中逝去的生命痛惜,被医者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也在不懈努力地做着我们力作能及的点滴小事。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罗曼·罗兰的这句话是这场“站疫”中医护人员最真实的写照。
今天,小葛想通过一位发热门诊护士的日记,带你走进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的一线,了解医生与护士的心声。
1月1日:隐忧
今年的元旦假期,发热门诊看上去似乎跟往年的流感季没有太大的区别,虽然每天都人满为患,但仍以甲流、乙流为主。
这几天,关于武汉非典型肺炎(后正式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新闻开始见诸于各大媒体,基于常年工作在发热门诊的职业敏感性,我心中隐约有些不安。于是,对每位前来就诊的患者都会多问一句:最近有没有去过武汉?
1月7日:不要慌,我只是武汉来杭州出差的
今天接诊了一例来自武汉的患者,三十出头,因低热2天来就诊。当他告诉我他是武汉人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不要慌,我只是武汉来杭州出差的,我们单位离华南海鲜市场挺远的。”他笑着向我解释道。
“在武汉,像你现在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得知需要报疾控备案后,我意识到有必要引起警惕。于是,第一时间给了他一个医用外科口罩,叮嘱他戴好,并告知当天值班的熳媛医生——这是武汉来的病人。
好在,当天各项化验结果提示,他只是普通流感,CT显示也正常,我俩悬着的心才放下了,但凭直觉大家一致认为这根弦需要绷紧。
医院发热预检分诊
1月15日:风暴来了
今天,最新的通告里多了一句:不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与此同时,武汉机场开始设立体温监测点,对发热旅客临时隔离,并予以免费退票或改签服务。
大街小巷依然风平浪静,但我们已经启动了紧急预案,包括全院院感培训,印发关于发热门诊的各种通知、流程规范和分诊细则,并着重强调——分诊时一旦遇到武汉回来的病人务必给他们戴上医用外科口罩。
风暴来了。
作为一名在发热门诊工作了十余年的“老人”,我第一时间将不满4岁的女儿送回了乡下外婆家。因为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我肯定没空照顾她,也担心她被我感染。
门诊的医生穿上了防护服。
1月18日:全院联动,开辟出武汉病人专区
今天是南方小年,杭城街头巷尾的年味越来越浓。当家家户户都在筹备春节的年货,准备家庭聚餐时,我们紧锣密鼓地张罗的是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一早,医院的防保科院、感科、医务科、护理部的同事们都来了,大家有条不紊地张罗着:
发热门诊免费发放防护性能更好的医用外科口罩,并指导每位病人佩戴口罩。开辟武汉病人专区,张贴醒目标志,严格执行分诊细则,引导病人分区隔离就诊。安排固定医生、护士、工友接诊武汉病人。各科室火速支援发热门诊。除了夜班医生能够回家休息一天外,其余人员的加班、托班开始常态化。
前来支援的三位勇敢的小姑娘,两个叫婷婷、一个叫晨晨,都是90后。无论是2003年的SARS,还是2014年的H7N9,在她们的记忆力里都是模糊的,这是她们第一次直面疫情,并参与其中。
“17年前全世界守护90后,现在换90后守护这个世界!”看着小姑娘发在朋友圈发的话,我笑红了眼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泪点越来越低。
护士长与隔离区内的护理人员隔空喊话
1月20日:大家像商量好似的,开始只吃干粮不喝水
随着疫情的不断扩散与传播,发热的病人明显增多,几乎是平日里的三四倍。
今天我们升级了“装备”,口罩从常规的医用外科口罩,升级成了N95;衣服从隔离衣,升级成了具有防水功能的一次性手术衣,还戴上了护目镜。
早上,院感科就送来了500只医用外科口罩,10个N95医用口罩,5个护目镜。我跟着护士长一起清点、整理了各类防护用品及治疗用物。后来,我才知道医院的口罩开始点数了,发热门诊的物资是全院优先保障的。
这两天,大家像商量好似的,开始只吃干粮不喝水。我戒掉了每天2杯咖啡“续命”的习惯,早餐用粗粮面包替代养生粥,以免上班期间上厕所。急了就憋着,一憋常常就是9小时。
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病人实在太多了,而我们身上的这身“装备”,穿脱过程很繁琐,大家都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不仅如此,有位来例假的同事主动穿上了成人尿不湿。
“你们太不容易了,真是辛苦你们了。”下午,听到病人家属这句话时,我鼻子一酸,差点又哭了。
阿姨,五十多岁,是陪老伴来的。
傍晚,小潘医生前来支援,她和女友都是急诊科医生。看着眼前排长龙的病人打趣道:“看形势,年初二的双方家长见面要取消了。”
伟栋,95后大小伙,刚参加工作一年就被派来和我一起专门护理来自武汉或去过武汉的病人。下班时,他和我说:“小敏姐,刚开始的时候我真有点担心,但后来上手了,感觉也就这样,还好。今天这几个病人没事吧?”
看着他那张真诚的脸、充满阳光的眼神,我犹豫了一秒但还是笑着对他说:“没事,有我呢!只要做好防护,我们没事的。”
事实上,疫情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严峻,进展的速度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虽然,大家都在一线毫无怨言地拼着,但谁的心里又不怕呢?
此时,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己所能,并保护好自己。
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己所能,并保护好自己。
1月21日:今天我们穿上了最高级的防护服
昨晚,钟南山院士关于新型肺炎可以“人传人”的发言就像一道分水岭。一夜之间,城里的人们开始抢购口罩、消毒液,诊室里病人蜂拥而至,微信群、朋友圈开始疯传关于新型肺炎的各种消息。
今天,我们穿上了最高级的防护服。
院领导、各个科室的同事先后来到诊室门口,隔着人群对我们大喊,“我就过来跟你说一声,保护好自己啊!”“越忙越要防护做好啊。”
我们听在耳里,暖在心里,但来不及一一回应。一整天,我们就像陀螺不停地打转,量体温、登记、分诊、宣教……
今天下班摘下N95口罩时,护士长发现我脸颊两侧和鼻子出现了一道道勒痕,在临床算一度压疮。回头一看,我发现大家脸上都有。
晚上回到家,咪姐贴心地发来微信说要送我压疮贴。后来,我对着镜头自拍了一张,发现勒痕有点深,连美颜相机都遮不住。
摘下口罩布满勒痕的脸。
同事摘下口罩布满勒痕的脸。
1月24日:武汉封城&满屏的“请战书”
昨天武汉封城了,全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天,浙江省卫健委就下发了《关于组派医疗队援助湖北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通知》。
消息一出,医院的工作群就炸开了锅:
“我请战。”
“我和家里人已经说好了”
“我年轻,身体健康,父母健在,非独生子女,还有个弟弟,请求入列。”
“可以优先考虑我。未婚、没有小孩,工作3年,使用呼吸机有经验,身体素质贼棒。”
“我的家乡是湖北随州,我愿为家乡的人民出一份力。”
……
看着满屏的『请战书』眼泪像泄了闸的洪水不停地流,吓得一旁的老公以为我受了什么委屈。
他们是父母,是子女,是丈夫,是妻子,也是平凡的人,却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只因我们是医者。
“世间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你之所以看不见危险,是因为他们为你把危险挡在身后。”
医院第一批驰援武汉的同事——刘婷婷。
1月28日:消灭病毒以后,春暖花开
今天,杭城终于告别了连绵不断的阴雨天,驰援武汉的第二批浙江医疗队也出发了。医院呼吸科董雷和ICU护士吴丹一起“出征”。
董雷是医院里第一个写“请战书”的人,他说,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的呼吸科专家,一名党支部书记,深感责任在肩,责无旁贷。因此,在得知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需要呼吸科医生时,他再次主动表态:我已做好准备,我可以先上。
董雷的请战书。
都说“女本羸弱,为母则刚”。
作为一个双胞胎的妈妈,吴丹是大家心中当之无愧的“女强人”,在她的教育下,两个6岁的儿子也很懂事。临行前还特意画了两幅画表达了对妈妈的祝福,希望妈妈顺利完成援助任务,早日回家。
滴滴画的:《消灭病毒》
嘟嘟画的:《消灭病毒以后,春暖花开》
1月31日:加油!
这两天很多人开始返航,发热的病人又排起了长龙。
我能做的就是原地待命、坚守岗位,努力让自己看上去既专业又冷静;既要稳定普通流感就诊的病人情绪,还要安抚武汉归来的病人恐慌心理,并鼓励前来发热增援的“小战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无意做英雄,绝不当逃兵!
待春暖花开,愿现世安稳!
自觉居家隔离14天!!!
就是对自己对家人最贴心的保护,对我们最大的爱护。
加油!
【写在最后】
日记作者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发热门诊护士,应本人要求不具名。她说,和驰援武汉的同事比,她做的并不算什么,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日记,让大家感受到温暖,感受到信心。
疫情下
愿每个人心头的愁云早日散去
愿守护生命的人得到庇护
无论你身处何处
离开或将要抵达
都平安,幸福
看完记得转发、点赞、评论和收藏
最后向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加油:有你们,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