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冠肺炎联合考察报告:
中国防控措施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
保健时报记者 董超
2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考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25名来自中国、德国、日本、韩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新加坡、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通过对中国9天的实地考察得出的一致结论,对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报告》指出,面对这种前所未知的病毒,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了这一新的呼吸道病原体的迅速蔓延,改变了疫情快速扩散流行的危险进程。同时,报告还给出了新冠肺炎的30个最新判断。
传播途径
新冠肺炎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在此次发布的《报告》中显示,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那么,它的宿主究竟是谁?《报告》对这一问题也做了解答。《报告》指出,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新型冠状病毒与蝙蝠携带的SARS样冠状病毒株全基因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6%,蝙蝠似乎是该病毒的宿主,但中间宿主尚未查明。对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一致性比对后显示,病毒无明显基因突变。
在传播途径上,《报告》指出,新冠肺炎在无防护下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尚无新冠肺炎空气传播的报告,且根据现有证据,也不认为空气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但在医疗机构中或可存在因医疗操作产生气溶胶而发生空气传播的可能。粪便排毒已在一些患者中得到证实,但根据现有证据,粪-口传播似乎并不是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方式,其在新冠肺炎病毒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仍待明确。《报告》显示,在中国,新冠肺炎的人际传播主要在家庭中发生。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病例是来自武汉或湖北或与之有直接联系的,社区传播非常有限,大多数本地病例都来自于聚集性病例。
病毒特点
几乎人人易感,80%的确诊病例为轻症和普通型
《报告》认为,由于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病原体,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根据目前在中国观察到的流行病学特征,几乎人人易感,感染后是否具有免疫力需进一步研究。
《报告》指出,新冠肺炎患者通常在感染后平均5~6天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和发热等症状。多数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为轻症并可痊愈。80%的实验室确诊病例为轻症和普通型,13.8%的患者为重症,6.1%的患者为危重型。已有无症状感染的报告,但多数在报告时无症状的病例随后会出现症状。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尚不明确,但相对较罕见,也不是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
重症和死亡高危人群为年龄60岁以上,以及患有基础性疾病者。儿童病例似乎很少且病情较轻,19岁以下病例约占总报告病例的2.4%。极少数19岁以下病例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病死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者病死率最高,达21.9%。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无合并症的患者病死率为1.4%,有合并症的患者病死率显著增高。
值得注意的是,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许多医务人员病例可能是在家庭内而非医院感染的。湖北以外地区的医务人员感染很少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感染并不是新冠肺炎在中国的主要传播特征。
防控形势
新冠肺炎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什么说是防控难度最大呢?
联合考察组中方组长、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首先从病原学来看,它和SARS不同。据目前了解,它的传播力高于SARS,也就是说自然状态下这个疾病可以传几个人。尤其是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下,它的传播力可能更高。
其次,从毒力上看它有很大的隐匿性。与SARS典型的症状发烧相比,新冠肺炎从疾病的全貌来看,有无症状感染者、有轻症患者、有普通型肺炎、有重症肺炎,包括危重症肺炎。如果没有及时就医,不论是患者,还是医务工作者,都很难发现。这种隐匿性是新冠肺炎和SARS非常不同的特点。
从临床学来看,早期感染的大部分病人可能只有轻微呼吸道症状,一部分病人有发烧、咳嗽,进展很缓慢。但是往往很多病人一周以后可能突然出现病情变化,体征和症状并不成比例。这个病对老年人和一些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从现有资料来看,似乎它的毒力、致病力更强,表明了它独特的临床特点。
第三,到现在为止,从对易感人群的保护来看,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所以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来看,对比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新发传染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确实是防控难度最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防控措施
广泛开展检测、迅速诊断隔离,中国为全球提供重要经验
对于中国来说,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报告》中,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报告》指出,疫情之初,基于围堵策略的防控措施是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体温检测、佩戴口罩与洗手消毒等。
随着疫情的发展和对疾病认识的深化,采取了更加科学、基于风险评估的防控措施,各省、县甚至社区根据各自特点、机构能力以及新冠肺炎传播情况,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尽可能迅速地遏制病毒传播。
《报告》认为,中国采取了坚定有力的综合性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包括开展积极主动监测、迅速发现并立即诊断隔离病例、严格追踪并隔离密切接触者等,非常有效地切断了病毒传播途径,为全球应对新冠肺炎提供了重要经验。
例如,武汉有超过1800个流行病学调查小组,每组至少5人,每天对成千上万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正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工作,使得确认的密切接触者中绝大多数都被追踪到并完成了医学观察。
在个人层面,面对此次疫情,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信念。他们接受并坚持了最严厉的遏制措施——无论是暂停公众集会、长达月余的“居家”,还是禁止旅行。
3月2日,湖北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164名患者治愈出院,创下该院运行以来的出院人数最高纪录。截至3月2日18时,该院累计收治1056人,累计出舱596人。图为2月29日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鲍捷/摄
国际声音
“如果我感染了,我希望在中国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是这次联合考察组的外方组长。近日,他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谈了此次实地考察后的感受:“如果我感染了,我希望在中国治疗。”他对中国为此投入之巨大印象深刻。
布鲁斯·艾尔沃德在发布会上引用了实地考察的一段对话:“我问他们有多少台呼吸机?他们说50、60台。有多少ECMO(人工心肺仪)?他们说5台。一家医院5台,欧洲都没有这么多。”
布鲁斯·艾尔沃德说,面对一种未为人知的新型病毒,中国采取了古老的传染病防治方法,并采取了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恢弘、灵活和积极的防控措施。中国采取的一些传统措施包括在国家层面上鼓励大众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社会层面的体温监测。很快我们看到这种应对策略在不断地进行调整。
中国从最初采取的比较整齐划一的方法,慢慢地转变到基于科学的、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方法,更多地考虑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和能力,也考虑到病毒传播的特性,我觉得这种微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让布鲁斯·艾尔沃德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手段救治病人的努力。比如,他谈到他们到四川考察时,看到偏远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团队利用5G平台,与四川省内的高级别专家实现互动。这让他感叹:古老的方法加上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产生了更大的效果。
联合考察组对各省的粗发病率进行了比较,估计中国采取的政府主导的全社会防控措施成功避免或至少预防了全国范围内数十万病例的发生。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下降显著地保护了国际安全,构建起了防止疾病国际传播强有力的第一道防线。
病毒没有国界,各国都应严阵以待,但也不必过度恐慌。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强调的,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疫情就可以得到遏制,“这是来自中国的关键信息之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董超 李娜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