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棉衣助贫”细节暖人,但公开受助学生照片是否妥当?

23日,河南洛阳理工学院在王城校区的大学生服务中心举行了“洛理关爱有真情”2019年越冬棉衣发放仪式,310名贫困生领取到合身的棉衣。记者27日联系到洛阳理工学院学生工作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王学峰老师,他告诉记者,这项活动已经连续开展十年,而学校所发放的棉衣款式、颜色有很多种,避免了学生们不好意思穿出去的情况。(11月27日《北京青年报》)

如今,各所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是多方面的,既有“精神扶助”又有各种“物质扶助”。而且,每一种扶助方式都越来越重视贫困生尊严。比如说,洛阳理工学院不仅坚持十年为贫困生发棉衣,让贫困生感受到了温暖,还特别重视扶助的细节——提供多种不同款式颜色的棉衣供学生挑选,避免领衣服的学生“被识别”,保护了受助学生尊严,值得赞赏。

过去某些学校在帮助贫困生时很注重仪式感,如让贫困生上台发表“感言”,展示资助品或资助金额,合影留念,大肆宣传。虽然贫困生受到了物质帮助,但尊严没有得到保护,有的贫困生因此觉得抬不起头来。而洛阳理工学院的“棉衣助贫”之所以受到舆论关注,是因为校方懂得换位思考,知道受助学生不愿意被识别被议论,所以注重细节扶助。

这种细节扶助可以让受助学生享受到“有尊严的温暖”。也就是说,“棉衣助贫”看似“物质扶助”,实际上兼顾了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从物质层面来说,受助学生不用自己再买棉衣,可减轻经济负担。从精神层面而言,让受助学生穿不同款式、颜色的棉衣,能让学生明白做人尊严很重要,不仅自己要活得有尊严还要保护他人尊严,会有精神启迪。

希望所有高校扶助贫困生时都能从细节入手,通过换位思考让好事真正办好,避免细节上的疏漏给受助学生带来烦恼。其实,不少高校已重视细节,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就首创隐形资助的方法,通过监测每个学生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费情况,自动给贫困生打生活补助。其他大学也在“偷偷”帮助贫困生。但也不等于每个细节都做得十分到位。

拿洛阳理工学院“棉衣助贫”来说,虽然学校提供多种款式和颜色的衣服避免领衣服学生“被识别”值得赞赏,但其他细节值得商榷,如网络上既有多张贫困生试棉衣的正面照片,也有贫困生与相关人员合影的正面照片,这些照片能清楚地识别贫困生,是不是也会让受助学生抬不起头来?但如果受助学生对这些照片传播无所谓,公众也就无所谓。

虽然一些高校早就意识到受助学生尊严问题,但真正全面改观还是最近几年。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扶助贫困学生过程中要保护受助学生尊严。再加上大数据等技术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高校从隐形识别贫困生到隐形扶助都在积极探索,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日益成熟。

不过,高校在扶助贫困生方面,未来可探索的空间仍然很大。比如,长期以来形成的某些固定化扶助模式,能否逐渐走向个性化扶助模式?再如,能否从高校统一提供服务转向按需提供服务?进而言之,统一、固定的帮助贫困生模式应该逐渐向个性化、“按需化”转变,一旦走向这样的模式,应该说,每一种扶助行动都会重视细节,更会暖人。

◎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头条号评论文章,请您订阅并批评指正,谢谢 ◎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