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逝世30年后,一位西班牙摄影师,续写了西撒哈拉的故事

30年前的今天,1991年1月4日,华语文坛备受关注和喜爱的作家三毛,在医院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虽然熟悉她的朋友们明白,她是用自杀的方式,再一次启程去旅行,追寻自己生命中新的异域了。但这位“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奇女子”的离去,还是给万千读者留下数不尽的感怀。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同一年,地球的另一端,令三毛魂牵梦绕的西撒哈拉,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摩洛哥和西撒人阵双方停火,结束了持续长达16年的军事冲突,令三毛又爱又恨的“沙哈拉威”们终于得到了暂时的和平。

1、成就三毛的西撒哈拉

谈到三毛,就一定会想到西撒哈拉,是这片不毛之地成就了三毛。

光怪陆离的沙漠生活故事,让她一跃成为华语文坛炙手可热的一线作家,也令很多中国人第一次认识了那个“被遗忘的”西撒哈拉,了解了那片遥远土地上的恩怨纠葛。

▲ 三毛与沙漠中生活的儿童

1973年,三毛与荷西来到了西撒的中心城市阿尤恩,也就是她书中常提到的“小镇拉雍”。

彼时正是西班牙势力逐渐削弱,邻国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对西撒地区歹心泛起之时。

1975年末,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迅速组织起35万名摩洛哥人向西撒强行移民,引起地区冲突。

三毛和荷西才被迫离开阿尤恩,搬到西属加纳利群岛居住。现在来看,他们在阿尤恩的生活的三年,恰好见证了西撒在各种势力作用下的巨大动荡和变革。

↓↓↓三毛与西撒哈拉相关时间轴

1934

西撒哈拉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称西属撒

1967

三毛游学西班牙

70年代初

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组成共同阵线,反对西班牙在西撒哈拉的殖民政权

1973

三毛与荷西定居西属撒哈拉

1973.5

西撒人阵(波利萨里奥)宣布成立

1974

三毛与荷西在阿尤恩结婚,同年《中国饭店》在报纸发表,引起强烈反响

1975.11

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西班牙签订《马德里协议》,西班牙将西撒地区交由另外两国“托管”

1975.11

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组织“绿色进军”,号召起35万名摩洛哥人开进西撒 哈拉,离边境很近的阿尤恩首当其冲被占领

1976.2

三毛荷西被迫移居加纳利群岛

1976.2.26

西班牙军队正式撤离西撒哈拉

1976.2.27

西撒人阵宣布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SADR)”

1979.8

毛里塔尼亚退出争夺西撒的战争,摩洛哥乘机占领了毛里塔尼亚退出的地区

1979.9.30

荷西意外逝世

1991.1.4

三毛逝世

1991.9.6

摩、西双方宣布正式停火,结束了长达16年的军事冲突

从那时开始,摩洛哥一边奋力建设移民,开采西撒的磷矿和渔业资源;一边武装打击西撒人阵,筑起一道道黄沙“长城”,让几万沙哈拉威抛家舍业逃到阿尔及利亚成为难民;在国际上,却联合盟友国家进行政治造势,拼命粉饰和掩盖自己的殖民行径。

▲ 西撒地区形势图:花花绿绿的地区为摩洛哥控制区,他们建立了六道沙墙来进行管控。浅黄色区域为西撒人阵实际控制区。2016年3月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到访位于阿尔及利亚廷杜夫(图中右上角)的一所西撒难民营时,谈到西撒哈拉的状态使用“占领”一词,都遭到摩洛哥政府的强烈反弹,立刻对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进行减员,并取消对该特派团300万美元的经济捐助,最后秘书长被迫向其“致歉”。

在摩洛哥指鹿为马,相关大国选择性失明的当下,三毛在西撒的亲身经历和详细记述,恰好为这个世界留下了更客观真实的历史印记,随时间流逝会变得愈加珍贵。

巧合的是,在她离开西撒的20年后,一位西班牙摄影师同样走进了这片沙漠,他的独特经历与三毛的故事形成一种时空错位的奇妙缘分,令我们看到了今日的沙哈拉威。

2、沙哈拉威的女婿山地

摄影师Santiago Barrio(中文名:山地),1970年出生于西班牙的北部城市毕尔巴鄂。

在欧洲20余年的摄影工作中,他与世界知名杂志《VOGUE》 《GQ》《TIME》《亮点》和法国《世界报》、西班牙《世界报》《国家报》和《阿贝赛报》都有长期合作。

▲ 山地与沙哈拉威结成了亲戚 图中右一为山地(2000年)

无巧不成书,山地先生的前任妻子正是西撒哈拉一个部落首领的后代,她曾作为驻马德里记者为西撒人阵进行宣传工作。

摩纳哥占领西撒之后,她的家族被迫迁徙到阿尔及利亚的廷杜夫难民营。山地曾经多次深入沙漠腹地,探访和帮助她的家族,也得以有机会探访西撒人阵的游击队。自然地,他的相机对准了难民营中的沙哈拉威。

▲ 难民营中的一个沙哈拉威家庭,小儿子已经开始上学,大儿子拥有一辆贴满光盘作装饰的山地自行车。

拍摄沙哈拉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毛在《收魂记》中就写过,她为了给游牧部落的沙哈拉威拍照,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三毛当年碰到的沙哈拉威是原始、封闭而迷信的,他们担心被三毛的照相机收了自己的灵魂。

事实上直到快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传统的沙哈拉威尤其是女子们,面对镜头依然是极力躲避的。

而作为沙哈拉威的女婿,山地自然获得了绝无仅有的便利。他请沙哈拉威朋友们带上他准备好的道具一起深入沙漠,完成了一系列拍摄。

看看镜头前这些沙哈拉威们放松、愉悦的状态,这在全世界关于他们的摄影作品中都是极其罕见的。

▲ 玩耍的沙哈拉威女孩们

山地可以在夏天接近50℃高温下的沙漠中生存,食物就着风沙一起下肚。

经历过这些,撒哈拉自会回报以它令人着迷的魅力:星光澄澈如洗的寂静夜晚,时时刻刻萦绕的甜茶和烟斗的混合香气,以及在种种艰苦条件下游牧民族依然永恒的好客精神。

▲ 沙漠里的生命

对于这些生活在难民营中的沙哈拉威,山地并没有像其他摄影师一样刻意把他们拍摄得筚路蓝缕、苦大仇深,而是更倾向于展现他们真实的处境和心态。

“平心而论,世界范围内你不会见到比这里条件更好的难民营了,因为他们在这里已经居住了40年,营区内医院、学校一应俱全,他们已经扎下根了。如今他们心中早已没有了逃亡的慌乱,他们只是想回到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家。”

▲ 一次不知会持续多久的旅行

这些作品的拍摄手法不同于惯常的纪实摄影,而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展现人们被迫流亡几十年后的现状。

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不知何时回归的旅行。

▲ 透明的监牢

“进入难民营的第一年,大家都曾懵懵懂懂,以为战乱平息后很快就可以回家了。因此我用手提箱来表达旅途和回归的愿望,钟表意喻无尽的等待,雨伞代表在极其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对沙哈拉威们的庇护,玻璃瓮体现那种被锁在某处无法走出的状态,就像身处一个没有墙也没有栅栏的透明监狱。还有半埋在沙子里的人,隐喻真相逐渐被黄沙掩没……

即便处境堪忧,在联合国及各种人道主义组织的帮助下,他们依旧微笑、嬉戏,乐观地生活,这才是这群沙哈拉威们真实的状态。”

▲ 位于阿尔及利亚的难民营——沙哈拉威们的庇护所

3、哭泣的骆驼再嘶鸣

西撒地区的总面积不小,相当于我国的广西省,然而由于沙漠环境的承载力非常有限,当年三毛来时这里只生活着7万多沙哈拉威,直到今天才增长到十几万。

人口的稀缺是西撒想要独立的硬伤,十几万沙哈拉威实在很难守卫如此广大的国土。

隔壁摩洛哥可是拥有3600多万人,因此才能在几十年中硬塞过来40多万,翻转了当地人口比例,也就不怕日后所谓的“公投”了。

西撒丰富的磷矿和渔业资源对摩洛哥是个宝,然而殖民心态又促使他们正在竭泽而渔地掠取和开发——毕竟是抢来的地盘,究竟能占多久无人可预料。

▲ 随着时间的流逝,黄沙是否会湮没一切?

如今,在西撒保持和平了近30年后,摩洛哥正以一系列操作意图重启战端,加紧吞并西撒;

而美国总统特朗普也火上浇油,在即将卸任之际,竟公然无视联合国既定协议,突然宣布美国承认摩洛哥在西撒的主权,几封推特就妄图抹杀掉沙哈拉威们建立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这可是个在非洲统一组织里已经存在了36年的主权国家。

一切的一切,无疑为处境堪忧的西撒人阵雪上加霜,当年三毛笔下曾令我们无限泪目的“巴西里”和“沙伊达”们梦寐以求的独立建国,似乎更加遥不可及了。

▲ 茫茫沙海,何以为家

西撒这片土地,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唯一一个未获得独立的国家,她原始野性的样貌、充满悲情的过往,让每一个接近过她的人都无法忘怀。

三毛走过,留下动人的故事,山地走过,留下动人的画面。

虽然时间终会抹去一切,如黄沙漫地,白云苍狗,但拥有时间的人,仍然要继续勇敢地向前走,把路上捡拾到的珍宝,刻入记忆,写进永恒。文/子曦 摄影师/Santiago Barrio 山地

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页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